这届冬奥会的花滑比赛除了精彩之外,很多人还注意到,华裔面孔成了花滑赛场存在感最强的群体。
在各种各样的热搜之下,美国华裔选手陈巍在本次奥运夺金前后吸引了不少目光;而另一位代表中国参赛的花滑选手朱易,也因为比赛表现成为了舆论场的中心。
光看这届冬奥会美国队的参赛名单中已是华裔独大,在四个项目中有多达5人具有华裔血统,其中包括了男单和冰舞两大项目的重量级主角:全美冠军男单的陈巍和冰舞组合中的女伴麦迪逊-查克。
把范围再扩大开来,东亚国家的面孔更是活跃。日本小将键山优真发挥出色、韩国的00后小将车俊焕盘靓条顺,我国选手金博洋更是凭着“社牛”属性在社交网络上刷了屏。
在花样滑冰男单自由滑领奖台上,清一色亚洲脸孔,因故未能参赛的周知方也曾经是奖牌的有力争夺者。
这就有趣了。毕竟花样滑冰这项冰上项目起源于欧美,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属于白种人的运动:18世纪花样滑冰在英国出现后,相继在德国、北美地区等国家流行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花滑才渐渐传入亚洲。但在短短二三十年里,出身东亚的选手们就在花样滑冰项目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里甚至不必提黑人花滑运动员——早期在种族隔离时期,黑人甚至不能进入花滑俱乐部或参加比赛。因为花滑的场地需求,让这项运动的花费远比篮球、足球等运动要昂贵的多。黑人更是没有机会参加冰上的训练与比赛。
这些运动员能取得如此成绩,足以引以为傲。因为在花滑赛场上,裁判们会对非白人选手打分更严厉,而涉及到裁判主观的艺术表现分,是很难去抗议、上诉的。
尽管目前花滑已经有了较为完善客观的打分制度,但评分的依然是人,难免掺杂主观。在花滑六分制时代改,选手表演的艺术分完全赖于其在不同评委心中的好感。即使如今评分制度改革,依然存在模糊地带。
据传,就是因在冰场上有同样困扰,羽生结弦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研究了未来花样滑冰AI打分的可操作性:希望未来可以使用AI、传感器等不会干扰选手的设备捕捉选手动作,再依此“在没有任何偏见的状态下打分”。
而在美国本土,那些最终战胜了欧美选手的亚裔选手,无疑在各方面都做得无可指摘,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花样滑冰的冰场上,才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亚裔面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一种解释是,亚洲人的身材较小、更灵活、更柔软,表演花滑动作时美感十足。国际滑联主席钦宽塔就曾说过,“亚洲人必须明白花滑是适合他们的运动,看亚洲选手滑冰是一种享受。”
但这个观点受到了专家的否认,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教授体育社会学课程的克里斯蒂娜·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是文化接受度、社会压力或机会、结构性力量和制度使其成为可能。”
先拿日本来说,日本的室内滑冰场随处可见,花样滑冰更是一项全民运动。从欧美了解到“冰上芭蕾”这项运动后,日本国内对花滑热情高涨。1992年日本长野被选为1998年冬奥会举办地后,日本冰协更是开设了青少年发展训练营,从全国选拔有潜力的选手,邀请世界一流运动员指导孩子训练,以此建立长期完善的培养体系。日本首屈一指的花滑选手:羽生结弦、纪平梨花、浅田真央、本田真凛都在训练营中训练过。
尖子选拔、一流培养,让日本花滑近年来达到巅峰。本次男子花滑中,日本选手占据第2、3、4位,倒也不足为奇。
但是在另一方面,本届冬奥会中,美国的亚裔花滑选手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8名单人花滑选手中,华裔就有4名,陈巍还获得了男子单人自由滑的奥运冠军。
华裔统领美国花滑,背后有各种原因,华裔对花滑的热情是第一位。
陈婷婷、关颖珊等第一批亚裔花滑运动员鼓励了新一代华裔人群,世界冠军获得的成就与人气证明少数族群可以在美国获得广泛认可,华裔也可以取得花滑世界冠军。
在异国他乡凭借自己的本事获得肯定,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成了最佳模板。受到了先驱者的启发,可以说这一届花滑新星们,多少是在前辈们的鼓舞下开启了花滑之路。
本次美国队中年纪最小的16岁的刘美贤之所以开始滑冰,也因为她的父亲是关颖珊的超级粉丝。
另一方面,花滑并不是一个低门槛的运动:场地租赁费、装备费、差旅费、交通费……每年大约在8万~10万美元之间。这不是普通美国民众能承受的价格,但能在美国扎稳脚跟的华裔,多少都已具备了一定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并且华人也更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因此在华裔在花滑训练中也拥有了后天优势。
另外,在美国,花滑并不是冰上运动的主流项目,并一度有种刻板印象:搞花滑的男运动员都是同性恋。
欧美人普遍热爱身体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在他们看来,冰球相比花滑,显然更有男子气概。由于花滑的动作、表演氛围偏女性化,上世纪50年代,北美的花滑男选手往往会收到性向上的歧视,上世纪90年代后,多名花滑男选手死于艾滋病,“恐艾”氛围下,这种刻板印象再次加深,当一个男孩尝试花滑,会收到来自家人朋友的阻力;即使家人同意,甚至连教练也不会赞同,一些欧美冰球教练会劝说学生家长:想让孩子成为真男人,还是别碰花滑,来打冰球吧。
而当时还没有被这种偏见渗透的华裔移民,就成了花滑竞争中的主力人群。于是,一代代的美国华裔家庭开始涌入到这个运动项目中,试图实现在美国白人主导的社会中,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目的。
值得一说的是,此次北京冬奥会上的几位华裔花滑选手,不仅体育天赋过人,还各个“文武双全”:
陈巍SAT数学满分,在耶鲁大学就读统计学专业。除了花滑,他还精通钢琴、体操、芭蕾和冰球;因核酸阳性退赛的周知方16岁就完成了高中学业,ACT满分还获得总统奖;参加过平昌奥运会的陈楷雯现在在康奈尔大学主修人类发展专业。
包括16岁的刘美贤在内,三位华裔选手都来自美国湾区,这也在华人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能在这里立足脚跟的华裔们,大多从从国内顶尖理工名校毕业,本身受教育程度高,自然会对下一代的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值。
花滑并不是这些高知华裔家长的唯一选择,周知方、陈巍等人,几乎都在多个项目齐头并进:学习芭蕾、钢琴、游泳、网球等,最终在孩子的训练中,选择性继续发展。
对于这些高知家庭而言,没有比培养孩子更重要的事了,周知方和陈巍都提到,为了他们的训练,家庭付出了极大的支持。陈巍在获胜后更是第一时间感谢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不仅坚持带他训练,为了节省教练费用还会自己做笔记,在课后帮助他练习。
这种“鸡娃”的现象仍在继续。一位湾区妈妈在近日受采访时表示,她家的三女儿也在学习花滑,花滑的费用也不低,每年花费至少25000美元,为了小孩的教育,华人家长们也不惜一切。当然,一切都是在学习好的前提下进行。
华人家长们的鸡娃还有另一种考虑:985出身的家长们,还是对哈佛、斯坦福有一定的期待,而孩子一旦能在特长上取得成绩,在申请名校时也会更加分,另一位代表中国参赛的华裔归化选手朱易,也因此陷入了争议。
不过说到底,花滑仍然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羽生结弦是为了治疗哮喘踏上花滑之路,这个故事你们也许听说了。一直笼罩在羽生光环下的“日本花滑第二男单”宇野昌磨,也是一位早产儿,为了锻炼身体才走上了花滑之路,他的故事也鼓舞了许多人走上冰场。
爱情也许会背叛你,事业也许会背叛你,只有运动不会背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