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人在美國

为去美国,我放弃体制内工作,卖掉北京学区房

我手里捏着一张黄色的字条,一边狂奔,一边回头看签证官的反应,生怕他追上来把他头脑一热把我的黄色字条再要回去。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境里,我常常想,如果当初不是这张象征美国通行证的黄色字条,会不会还有后面那些传奇般的经历……我是谢昕,75后北京姑娘。我的童年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因为父母都是下放到山西的知青,直到我上了中学他们才回到北京。

谷爱凌背后,美籍华人的身份认同之路

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为中国夺得了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谷爱凌在比赛当中表现出来的自信、阳光感染了很多人,有关她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那当时也有一些舆论在讨论谷爱凌的国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谷爱凌给出的回答是:在中国,我就是中国人,在美国,我就是美国人。其实在谷爱凌的背后,美国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华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过困惑、有过纠结,也有不同版本的适合自己的答案。今天的讲述者 Frankie 就是其中一个,让我们来听听她这个版本的故事,和答案。

一个普通华裔混成半个美国统治阶级的故事

1982年,张锋出生在河北石家庄,11岁时他跟随父母去了美国。12岁时,张锋在分子生物学课上观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当别的孩子还在为片中的恐龙而疯狂的时候,他却被其中的基因编辑技术深深吸引了。不久以后,一位老师帮张锋在当地的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机构找到了一份志愿者的工作。从此以后,张锋每天放学以后都会到实验室来参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工作。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在生物学方面的兴趣,而中学时代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也帮他赢得了很多科学活动的大奖,特别是在2000年的“英特尔科学天才生”项目,张锋获得第三名。要知道这项享有盛誉的科学大赛起源于1942年,已经有8名获奖者后来荣获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钱学森的堂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教授,在1998年15岁时获得该奖项。但张锋此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天赋,而是选择拿着四年全额奖学金念完了哈佛本科。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张锋曾进入著名华裔科学家庄小威的实验室学习,而后者对他的评价是:“他一定会改变世界。”

被砸死华裔妇女的纽纽约故事
大胆的梦想、终生的爱情,在暴力中瞬间毁灭

2021年11月26日早,马桂英(GuiYing Ma)在皇后区的家门口打扫卫生时,与佩雷斯(Elisaul Perez)“发生口角” ,随即被对方用石头砸倒在地。昏迷数月后,2月22日晚,马桂英因抢救无效离世。马桂英来自辽宁,四年前和丈夫高占新(Zhanxin Gao)来到纽约,高占新以在餐馆打工和帮人清洗抽油烟机赚取生活费,马桂英则做一些杂活补贴家用。这个月,高占新就要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国了,他们在纽约留下的不只有遗憾,还有人性的光辉。

以刀为笔,用生命为30万南京冤魂正名

烟云一甲子。1997年,一本《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震惊中外,犹如黑夜中点亮的一盏明灯,将“二战”中惨无人道的屠杀事件暴露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本令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不愿意打开的书,它的作者张纯如用尽一生为历史正名,为正义请命。张纯如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深深地刻进全世界人类记忆中。因不断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2004年,年仅36岁的张纯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美国亚裔二代
我受够了做你们口中的模范少数族裔

Patricia Park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作者作为韩裔二代移民,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低调,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就跟所有的二代亚裔受到的教育一样。然而,环境并没有因为亚裔的顺服而善待他们,仇恨犯罪激增,作者越来越担心自己和其他亚裔群体的生命安全。她意识到对不公正的待遇保持沉默就和暴力犯罪一样的危险,她呼吁亚裔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李尤娜或是高慧民
很可能是替 “我” 而死的

针对亚裔,尤其是亚裔女性的暴力事件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感到恐惧。除了被大家广泛讨论的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厌女和刻板印象对亚裔女性所带来的伤害。虽然有些人已经开始寻找阻止恶性事件再度发生的办法,但在群体内部,我们要如何互相疗愈呢?1月15日,四十岁的高慧民(Michelle Go)被推下纽约地铁的轨道而身亡。2月13日凌晨,三十五岁的李尤娜(Chritina Yuna Lee,音译)在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的公寓中被刺超过40余刀而身亡。2月22日晚上,六十一岁的马桂英去世。她曾在去年11月于纽约皇后区遭到攻击,头部被大石块击中,全身有多处撕裂伤。接连发生的针对亚裔、尤其是亚裔女性的暴力犯罪,让包括我在内的亚裔女性群体感到悲伤、愤怒、遗憾和恐惧,甚至还有一丝愧疚——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李尤娜或是高慧民,都很可能是替“我”而死的。

“为孩子花1000万移民,我却连工作都找不到”!

放弃国内高薪工作,从中国到奥克兰,从尔湾再到旧金山,三个家庭,三种不同的移民选择,而他们的背后都有着同一个理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选择的背后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他们又是否如愿以偿?让孩子从小在国外接受教育,真的是最理想的路径吗?以下几个故事应该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在海外过年
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也是重要节日,守夜、看春晚、拜新年、走亲戚、闹元宵……这些春节“特色项目”都是中国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年味儿,但对于远在海外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在开启新学期的同时,也因此错过了这个和家人团聚的重要日子。他们中有人是第一次在海外过春节,有人为了学业已经在国外过了3个春节。虽然在国外过春节不及国内热闹,也少了些熟悉的年味儿,但每个人谈起第一次在海外过年的经历,都有一种别样的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