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美國風俗

让送礼回归本真——中美送礼文化对比

中国送礼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鬼神,向鬼神呈献礼物。也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远古部落战争中战败部落对战胜部落的“纳贡”,战败部落要定期向战胜部落送去食物、奴隶等贡品,以表示服从,乞求庇护。经过几千年的演化,中国的送礼文化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不同的节日向不同的人送去不同的礼物,也于婚丧嫁娶中制备特定的礼物表达心意,同时社会交往中也存在着丰富的送礼文化。

战争如何塑造美国?

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曾经有个论断:“战争催生国家,国家制造战争。”这句话既适用于近代早期的欧洲民族国家,同样也可应用于美国。公众早已津津乐道于美国自冷战伊始进行的各场海外战争与海外干涉行动,以及“军工复合体”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绑架。还有历史爱好者通过《飘》等电影和小说了解到美国内战的故事,以及种种西部片中所呈现的美国与印第安人关系史。可在这些公共历史之外,专业历史学家又是如何检视战争对美国历史与社会的影响和塑造的呢?对美国历史上战争的研究体现出史学专业的哪些趋势呢?这便是本文所要厘清的问题。

改变了美国DNA的民权运动

每年一月的第三个周一,离马丁·路德·金的生日1月15日很近,被美国定为马丁·路德·金日,以纪念他在扫除种族歧视、打破少数族裔玻璃天花板、推动社会进步上的卓越贡献。他于1963年做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更是全世界广为传颂。在这个日子里,让我们回顾那段改变美国DNA的历史。

40年前,这个展览如何预见美国家庭生活的转变?

199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举办了以“家庭舒适的愉悦与恐惧”(The Pleasures and Terrors of Domestic Comfrot)为名的展览,这是自1955年“人类大家庭”(The Family of Man)展出以来最具雄心的群展。“人类大家庭”纵观了全球各地有关家庭关系、仪式的新闻图片,欲以此将人类经验普遍化,而“愉悦与恐惧”则直接聚焦于美国生活的一隅:家庭,确切地说,是其富裕的表面。(毕竟,“舒适”不仅意味着舒适家具的圆润边角,也意味着经济条件的宽绰富余)。该展览由彼得·加拉西(Peter Galassi)策划,囊括了七十多位艺术家创作的一百五十多幅图像。“愉悦与恐惧”标志着摄影师及其拍摄对象的兴趣转变,即从以往广阔的世界甚或屋外的街道,转向美国家庭生活中温暖明亮的客厅。若我们驻足回望这些家庭,将会如何理解其中的瞬间呢?

美国人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你知道多少?

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世界顶尖行列,在2020年USNEWS-GLOBAL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前5的学校有4所位于美国,优秀的大学非常多,这给了大家非常多的机会,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伙伴赴美留学。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文化与生活习惯,由于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不少刚到美国的小伙伴都表示直面文化冲击的感觉十分酸爽。那么为了带领有意赴美留学的小伙伴们提前认识一下美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朋友究竟都有哪些神奇的操作。

感恩节的历史源头

每年的感恩节前后,都会听到不少人将五月花号上的乘客称为“清教徒”。在英文中,这个词是Puritans。而在美国的基础教育课本里,五月花上的是Pilgrims,中文为“天路客”,不用“清教徒”这个称呼。翻了一下中文资料,两者的混淆由来已久。为了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特意根据英文史料整理出一个简要介绍。五月花在新英格兰东南部的一个小港湾里,有一块灰黑色的巨石静静地躺在海边,远处停泊着一艘复制的古帆船。这就是普利茅斯之石和五月花号,它们记述了四百年前第一个感恩节的故事和一个新民族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