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国内高薪工作,从中国到奥克兰,从尔湾再到旧金山,三个家庭,三种不同的移民选择,而他们的背后都有着同一个理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选择的背后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他们又是否如愿以偿?让孩子从小在国外接受教育,真的是最理想的路径吗?
以下几个故事应该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忍受家庭分离、放弃国企高薪、海归变全职妈妈……
被搁置的“火星计划”:夫妇名校硕士毕业,却连工作也找不到
王晓春和丁勇是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两人都是国内名校硕士毕业,王晓春是一家国企大公司的项目经理,丈夫丁勇是工程师,夫妻在北京也算是金领。
自从有了女儿欢欢后,夫妻俩对原本安稳无忧的生活开始觉得有些不适。孩子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成为他们移民的最大原因。
最后,一家人决定从北京搬到新西兰奥克兰定居。
理工科出身的王晓春,做事井井有条,她把项目管理上的特长用在了安置新移民生活上,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火星计划”。
这份计划的结束节点是王晓春找到工作。迄今为止,之前的生活全部都按照计划书执行完毕:丈夫通过工程师的身份成功获得技术移民,一家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女儿欢欢也进了新西兰的一家公校……
只是到了计划的最后一步——找工作,夫妇俩都遭遇了人生滑铁卢,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北京“价值千金”的王晓春,移民新西兰后却发现,自己怎么都找不到工作,投出去简历石沉大海。此前,有一家公司,王晓春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招聘方所有的要求,但在足足3个小时的面试后,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丈夫,因为语言薄弱也是处处碰壁,最后只能在自家的车库里开了一个工作室,主要面对的还是中国国内市场。现在他们全家人的经济收入,也都来源于中国的固定客户。
丁勇说,原来在国内的时候,已经有能力给自己和家庭很多很多安全感,但来到这里后,安全感消失了。
如今,丈夫的工作收入成为了全家经济的唯一支撑。后来,他们又再生了一个儿子,王晓春索性就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妇,一人带两娃,同时依然用她的职业精神,把家务活都做成了密密麻麻的计划表。
不过,深陷在生活琐事之中的王晓春,还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工作,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她不想让孩子们觉得,她只能是个照顾家里的全职主妇。
“一个努力工作的妈妈,应该会比一个整天纠结于家长里短的妈妈,更让孩子骄傲。”
留美陪读妈妈Rita:放弃高薪,与丈夫分离,在孤独和忙碌中坚持
相较于被迫选择居家带娃的王晓春,如今在美国陪读的Rita,是主动选择了做全职妈妈,全身心投入带两个孩子,只不过代价是——丈夫留在国内继续工作维持收入,夫妻分居两地。
Rita曾经也是国内一家大型通信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北京拥有体面高薪的工作。只是无奈户口落在深圳,没法让孩子参加北京高考。一家人商量之后,决定由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来美国旧金山读书。
从移民至今,Rita的丈夫飞来海外团聚的次数用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在美国,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Rita一人包办,Rita说她“连病都不敢生”。
Rita的女儿今年上十年级,儿子上六年级,Rita负责接送他们上下学,参加各种培训班。因为这两个孩子有不同的时间安排,Rita常常是刚刚送完女儿又要送儿子,忙得像陀螺一样。
好在一切的付出还是有回报的。Rita的两个孩子成绩都非常好。女儿现在就读的私校在全美排名前五,学习成绩全部满分不说,还画得一手好画,她的目标是考上耶鲁;10岁的儿子小志则对高尔夫很有天赋。(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化学校,可拨打400-888-5281;或添加远播小助手[ID:yuanboguoji114]了解)
虽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目前看似“求仁得仁”,但Rita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孤独,是困扰她最大的问题。
只身一人,没有亲朋好友、缺乏外界交流,为了与这种孤独感抗争,Rita努力地学习英语,连坐在车里等孩子下课的间隙也绝不放过。
丈夫不在身边,她只能与孩子交流。但当她对女儿的画作发表看法的时候,女儿会反问她:你懂现代艺术家的画吗?你看得懂杰克逊·波洛克吗?你懂毕加索吗?
与远在湖北老家的老母亲视频,是Rita慰藉自己的一大方式。她总想与母亲在镜头前多唠嗑唠嗑,但孩子们并不这么想。听不懂湖北方言,隔代人巨大的文化差异,让两个孩子每次都和长辈打个招呼就走,留下Rita一个人聊家常。
尽管如此,但对Rita来说,只要达到了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她就满足了。
尔湾华人故事:年轻海归夫妇为孩子教育选择再次出国
比起前两位妈妈,在美国加州尔湾定居的张婧如今的生活,算是很圆满了。
张婧是成都姑娘,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原本在成都担任电视台的国际新闻翻译;丈夫也曾在加拿大留学。
夫妇两人都是海归。在国内结婚生子后,为了孩子的教育,决定再次出国。
或许是因为两人都有过留学经历,到美国后的日子,倒也过得顺当。
张婧的丈夫在当地找到了份金融业的工作,为全家提供着还算不错的经济支持。
张婧是全职妈妈,照顾着两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同时在一年之内,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早教证书,盘算着继续修读教育学或人类学。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是夫妻俩共同的坚定信念。缘于此,在面对究竟是回国发展,还是在这边和家人一起重新开创新事业时,张婧的先生选择了跟他们在一起。
对名校海归最终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外界曾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很多人觉得,你出去留了学,干嘛要在家带小孩,这是不是一种浪费?”
张婧却从未为此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她眼里,自己所做的“牺牲”不算什么,只要家人支持、认同,同时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一切都值。
她还把自己对中西育儿方方面面不同的感受,都写在博客“橙子郡妈妈的育儿日记”中。
不过,留美陪读的生活,还是有不少地方与张婧的想象有所出入。“很多人觉得在美国养娃不会花太多钱,但其实教育支出还是挺大的。”
留美的实际花销让张婧不禁感叹:孩子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张婧算过一笔账,紧巴巴地养一个小孩,不出国旅行、不买各种名牌,一年怎么也得花人民币20万左右。这还不包括零用钱、娱乐开销,以及回国的机票。
“养一个娃都够买几十个爱马仕了。”
在美国待了一年,张婧对这里的生活越来越适应,她希望自己给孩子们做出榜样,把这里的新家经营得有声有色。
“家庭生活不可能那么完美,但是有家人的支持,还有小孩也越来越大,独立性也越强,我相信我的时间也会变多,而且小孩成长之后他会理解你。”
资源、环境、更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移民家庭:这条路再艰辛都得走下去
三个家庭,对移民生活的三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多多少都有常人无法体会的辛酸:想要获得好的生活,在哪里都需要付出代价。
只不过,这些移民家庭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为孩子选择移民,不后悔。
王晓春一家虽然在国外无法立足,却从没想过要回去。
北京交通堵塞、雾霾严重,都让他们觉得对孩子来说不是很好。比如,去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得堵两个小时,出门还要考虑空气问题,等到了公园什么游玩的心情都没有了。
但在新西兰,情况全然不同,想要带孩子去公园享受亲子时光,任何时间都很方便。
女儿欢欢就读当地一所新西兰公校,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华人学生,而只要父母拥有移民身份或者持有合法工作签证,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免费接受教育。
而更小一点的儿子也能在附近的社区上免费的早教课,王晓春每天都会带孩子去参加公益性的亲子活动,对此她很享受。
Rita一家则是为了让孩子能获得更优质、广泛、便捷的教育资源,选择了以学术氛围浓厚著称的旧金山。用她的话来说,在旧金山“一块木板砸下来,10个里面有9个博士”。
正如Rita所想,旧金山的学校很重视学习,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她来了之后发现,美国培训机构之多,丝毫不输于国内。想要考出好分数,孩子依然需要参加各类补习班,体育艺术这些课外活动也不能落下。
同时,因为父亲的耳濡目染,儿子1岁多就开始在电视上观看高尔夫比赛,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高尔夫天赋。
如今来了美国,Rita每周可以带着儿子在附近的球场学高尔夫,这些都是国内难以获取的资源。
而张婧考虑更多的,是自身与孩子的健康问题。
张婧患有鼻炎, 成都的空气曾给她带来不少痛苦。因此, 她格外希望两个孩子能在蓝天白云的地方健康成长。
为此,她特别查阅过哈佛大学的研究,认为阳光明媚的天气可以减少患上抑郁症的几率,于是一家人选择在美国加州落脚,觉得这里更适合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来了美国后,张婧两个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比在国内足足多了一倍。
同时,加州聚集着大量的外来移民,对各个族裔的包容性很强。张婧女儿的幼儿园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授课;儿子虽然还没有上学,但已经能在图书馆学习日语,参加图书馆的故事会,乐高派对和手工课等活动。
尔湾的图书馆除了给孩子提供教育资源,也会定期给父母列出书单,所以张婧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抱十几本书回家,“我们大概会读一个星期,每天两三本,一会儿就读完了。”
虽然现在一家四口只能租着一间公寓,但张婧很满意自己的移民决定。
在她眼里,至少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她笑着说,“成绩好,可以去斯坦福大学,就算不好,也能到家门口的公立大学读书,反正都是世界顶尖的名校。”
阳光舒适的自然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氛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对不少将教育摆在第一位的家庭来说,这些都成了他们带孩子移民的原因。
此外,海外移民的身份,给他们在生活、教育上带来的便利,着实不少。
比如:
全球大部分移民国家 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是免费的 ,而且每月还有教育补贴等等。
子女获得移民身份后,就能 以当地学生身份报名申请学校 。许多学校会将大量的入学名额留给本国学生,所以获得身份后,入读梦校的几率会更大。并且一些国家移民身份的子女, 成绩和证书是国际认证且通用的 ,省去很多麻烦。
这些优待政策,对为孩子教育特别愿意投入的中国家长而言,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即使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的移民数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教育移民的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根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显示,中国大陆以约1073.23万的输出移民成为世界第三大移民输出国。
其中,子女教育是中国海外移民的重要原因。因此,以教育为移民导向,美国、加拿大常年成为中国移民海外的热选;与中国地理位置临近、文化相似的日本也热度逐年攀升。
当教育移民成为越来越多国际化家长的新选择,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了孩子读书,辞掉高薪工作、抛家舍业跑去异国他乡到底值不值得?
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一位经历过6年海外陪读生活的妈妈曾这样说:
“总有人问,作为陪读妈妈,这样付出值不值?我只能说,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劝你谨慎;如果你已经开始,劝你坚持。值不值,这不是一场投资,全在一段经历,一段感受。生命给你一些历练的时候也总有一些收获,这些收获和喜悦,有时候难以言表,它会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让你慢慢品尝那段岁月独特的味道。”
值不值,全在一场经历,一段感受。
每个家庭之于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故事。
当这个世界能通往罗马的大道越来越多时,没有谁可以说哪一条路一定是正确的、成功的。艰辛、付出、收获、快乐……每条路上都存在。
选择生活,面对生活走在合适的路上
教育值得我们为之付出许多,但具体怎么走,世间没有准绳。
我们见过许多教育案例,不尽相同,无非都是在结合自身家庭情况和教育理念后,做出相对“合适”的选择。
有人选择留在国内,卖掉学区房,逃离北上广,给孩子换个轻松的环境,佛系养娃。
“漂”在深圳的麦子夫妇,卖掉百万学区房,举家搬迁到大理来生活。夫妇俩一边开了家农舍亲手打理,一边让孩子就读大理的幼儿园。
儿子在天然、轻松的氛围里,干农活、烤核桃,还爱上了画画,开了个人画展。 麦子说,自从来了大理后,他们没有为孩子能上哪个好学校操过心,也没有因为孩子这次考试考了几分而焦虑。
有人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包容开放的环境,选择在国内就读国际化学校,未来留学海外。
无论走的是哪条路,父母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为孩子铺出一条光明之路。
选择生活,面对生活。
教育,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是个性化的。经济实力、语言文化、教育理念、入学政策……都是在做抉择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最终如何选择,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家庭的长远规划和对孩子的定位。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