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儿子去踢球。
球场上,几个孩子在一起开心地踢着,家长们则坐在场边闲聊。
不知为什么,孩子们之间起了点矛盾,还动了手。一个男孩子受了委屈,抹着眼泪跑过来:爸爸,他们犯规,还不讲理。
爸爸听了,把脸一耷拉:男孩子,哭什么?没出息!

哭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令家长们最头疼的行为。面对孩子的哭闹,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训斥:哭有什么用?哭能解决问题吗?
•鄙视:你是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让人笑话。
•哄骗:好了,不哭了,走,妈妈给你买糖吃去。
其实,无论是哄一哄,还是严厉制止,或是指责批评,这背后都折射着一个共性的观点,就是家长们从内心会觉得,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应该被制止。
很少有家长认为,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也很少有孩子会被允许痛快地哭。
身为家长,我们应该冷静、正确地看待孩子哭这件事,去探究哭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哭,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
美国脑科学权威、知名儿童发展专家丹尼尔・席格经过研究,提出孩子的大脑就如同一幢正在建造的二层小楼。
负责维持生存、保护自我的下层大脑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已经建好,而负责思考、规划、想象的上层大脑则要在孩子25岁左右才能建好。
正因为如此,当孩子遭遇到困难、恐惧和绝境时,他们下层大脑中掌管情绪的杏仁体就会做出应激反应,比如反抗、哭泣等。
哭,是孩子合理的生理反应,也是正常的情绪流露。
孩子小时候,不会表达复杂的情绪,他们于是会用眼泪告诉妈妈:我饿了,我困了,我想抱抱了。
孩子长大了一些后,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思想,他们会用哭来告诉别人:我非常不喜欢这种做法,我觉得很不舒服,我希望有人能够来帮助我。
孩子用哭来表达情感,来渴求帮助,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哭过之后,他们才能放下包袱,抖空内心,轻装上阵。
心理学家克皮尔曾经做过一个“哭泣的调查”。
参与调查的137人,被分为了健康组和患病组。患病组的人大都患有溃疡病及结肠炎等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
结果显示,健康组的人平时哭的次数要远比患病组的人多,他们表示:哭过之后,感觉舒服多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在我们面前哭,是对我们信任的表现。
只有在最信任、最亲密的人面前,我们才愿意展露我们最脆弱、最真实的一面。
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应该很欣慰,我们得到了他们的信任。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蹲下来,接住他们的眼泪,破解他们的密码,让他们在擦干眼泪之后,能够开怀大笑。
爱哭与不哭的孩子,长大后差距明显
那么,那些从小爱哭,和不哭的孩子,长大后又会有怎样的差距呢?
1、情绪感受能力不同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钟摆效应”,指的是,人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就像钟摆一样,呈现对称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你能够感知多大的悲伤,就能获得多大的开心。
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不难看出,那些性格外向、心里藏不住事的人,他们能够痛快地表达情绪,也能接住情绪,他们的眼泪来得快,去得也快。
因此,那些从小爱哭的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和感受,他们过得洒脱而自得。
而那些从小不敢哭的孩子,性格胆小内向,他们总是掩饰起自己真实的情感,当然,他们的人生也很难有真正开怀的时刻。
2、共情能力不同
我的一个朋友,性格非常好,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能够敏感地探究到他人的内心,感知他人的需求,并及时送上安慰与关怀。
口渴了,他会递上一瓶水;心烦了,他会主动转移话题;难堪了,他会主动化解尴尬。
直到有一天聊天,他说起他的成长过程,才知道,他从小就是个“爱哭鬼”,但他很幸运地拥有一对爱他宠他允许他哭的父母。
因此,那些从小爱哭的孩子,他们的情感更加细腻,触觉更加灵敏,他们有着细腻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而那些从小憋泪的孩子,对他人的情感变化往往表现得很冷淡,也因此,他们很少会有知心的好朋友,内心的孤独感较强。
3、心理防御机制不同
心理学家威廉·佛莱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他把所有的志愿者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被安排去观看一场非常感人的电影,而另外一组则在办公室里切洋葱。工作人员会收集他们的泪水,并进行对比研究。
研究的结果表明,情感性的眼泪中含有茶酚胺,反射性的眼泪中则不含这种物质。而茶酚胺是在大脑感受到压力时分泌的物质。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当一个人承受着压力,而无法疏导的时候,他体内的茶酚胺就会不断积聚,从而增加患病的几率。
因此,那些从小爱哭的孩子,长大后,性格开朗,遇到困难时,有很好的心理调节机制。他们活得更自在,更随性,也更开心。
而那些从小忍着不哭的孩子,则会躲藏在坚实的壁垒中,拼命压抑自己真实的一面,独自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因此,他们的内心更容易崩溃。
当孩子哭泣时,宜疏不宜堵
孩子哭的时候,心里会有个结,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疏导”,而非“硬堵”。
有效地疏导,应该是允许并看见。
好莱坞明星贾斯汀•巴尔多尼曾经分享过他和女儿的小故事。
在一个商场里面,女儿因为某些原因不高兴了,于是,就趴在地上哭。
这样的场景,想必家长们都不陌生。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用哭来表达心底的不满,家长们或是拉着孩子赶紧离开,或是直接妥协,或是严厉批评。
而贾斯汀和父亲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允许。
他们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女儿哭,不时聊会儿天,爷爷的脸上更是露出了笑容,仿佛遇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贾斯汀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告诉孩子学会直面自己的情绪。
他说:“如果我们这些当大人的,也能学会平和面对自己的情绪,给自己耐心去消化任何负面情绪,我们就可以学会更放松,可以哭也可以笑,我们就能更开心地面对生活。这个世界现需要的就是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对立。”
孩子的哭,很多时候是对家长底线的一种试探,如果他们看到家长不会做出妥协,但依然爱他的时候,他也就不会再哭了。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消除掉心底的那个结。
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买新玩具,什么情况才能得到新玩具,并且,如果他有了需求,该如何处理。
当孩子感受到他的内心被“看见”的时候,他才能真正地打开心结。
孩子也会在哭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得到成长。
孩子的哭,是他们潜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他们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孩子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应该被尊重、被允许。
能够自由哭泣的孩子,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的虚弱,愿意展露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不自我孤立,长大后,才更有可能成为人生的主角。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哄他们笑的人,但未必会遇到几个真心接纳他们哭的人。”
请珍惜身边那个敢笑敢哭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笑容和眼泪,永远会留给他们最信任最亲密的人。
愿每个家长,都有“允许”的勇气,也有“看见”的能力。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