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里,一个小女孩写作业被骂哭: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是猪脑子吗?
这时候,隔壁阿姨的反应,暖哭了。她先是让儿子给小女孩递了一张纸巾。然后把小女孩拉过来安慰:没有笨的小朋友;小朋友有喜欢这个的,喜欢那个的,你可能只是现在不喜欢数学而已;小女孩委屈:可是妈妈说我是猪。
阿姨继续安慰:那是生气的话;小猪佩奇是不是猪,佩奇可爱不可爱?
如果妈妈说你是佩奇你还难过吗?
几句话,小女孩的情绪瞬间被安抚好了。
太暖了。
视频底下有一条高赞留言:
她教出来的小孩应该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我也认同。
我相信,她的孩子一定能成为情绪平和的孩子。
因为她真的很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
很多父母跟我抱怨孩子脾气差,一哭就停不下来。

但其实,孩子的脾气,就藏在父母每一次对他的情绪反应里。
01 两种方式,养出坏脾气小孩
说到脾气,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我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不可否认,每个人天生的气质是不同的。
但暴脾气也不全是“天生”的锅。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Jay Belsky 提出了“差别易感性模型”。
他认为:对于天生比较难养育的“恶魔小孩”来说,不良的教养环境会使他们的发展更糟糕。
但如果他们生活在高质量的养育环境下,会发展得比那些“天使小孩”还要好。
也就是说,比起天生的脾气,父母的引导更重要。
而父母的一些情绪反应方式,直接导致了“恶魔小孩”的出现。
尤其这两种方式:
1.情绪抑制 孩子哭的时候,父母最常说的话是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这三个字——“别哭了”。
很多父母对孩子哭泣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哭有用吗?哭能解决问题吗?”
“没出息的人才哭。”
“还哭?丢不丢人啊!”
“乖,别哭了”
甚至一些父母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哭,再哭就打。
这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直接“抑制”的反应,通常会导致孩子更多的情绪问题。
哭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表达,一味抑制,相当于把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切断”了。
他们会变得更加焦虑,只知道“不能哭”,却不知道“我这么难受该怎么办?”
久而久之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孩子是过度压抑自己,情绪内敛、易焦虑;
另一种是暴脾气,哭得更凶,以此来作为自我保护,维护自己的权利。
研究发现,父母制止孩子哭的原因往往是“图省事”。
因为跟孩子好好沟通太费时费力了,劝半天还哭,特别麻烦。
孩子不哭了,问题就好像解决了。
暴脾气的孩子,正是习得了父母“图省事”的方式。
因为大哭就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力,能让小朋友吓住、让父母没辙。
父母都不愿意花时间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就更不想花精力处理自己的情绪了。
2.给情绪贴标签
孩子有情绪了,一些家长的反应是:直接下结论。
用这些标签来指代孩子,比如:
“爱哭鬼”、“林黛玉”、“犟种”、“牛脾气”……
一个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最开始就是从父母的反应得来的。
这些标签也会慢慢内化,成为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认知。
心理学家Kashdan和Rottenberg提出,贴标签最容易损害孩子的“心理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人,对自己的不舒服,是根据处境反应的。
而灵活性低的人,在遭受负面情绪时,通常是一根筋,认定自己就是那样的。
比如,前几天我在学校看到一个孩子,她数学不及格,老师给她一些题目练习。
她看都没看就觉得自己不会做,哭着对老师说:“我不会做数学题,我妈妈说我是猪。”
老师安慰她,给她鼓励,却发现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她的心理灵活性被打破了。
她认定自己就是那样的,改不了了。
所以,也很难从这种负面的情绪中调节过来。
02 孩子被同理,才能同理别人
家长要如何才能培养出情绪上的“天使小孩”呢?
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听进去别人的话、能理解周围人的感受,能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
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观察到:
需求不被满足时,有同理心的孩子,可以对话。
虽然也会有情绪,但是在妈妈的安慰下,很快就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满足我”。
而同理心差的孩子,只能想到“我要,我就是要”,无论大人怎么哄,还是只会爆哭、打滚、闹不停。
你可以看到,同理心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反应、以及接受别人安慰的能力。
那么要如何培养出一个同理心强的孩子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先“同理”孩子。
因为一个孩子只有被同理了,他才能学会同理自己、同理他人。
记住,同理不是“说教式安慰”,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关注情绪。
最近有一个热搜,我挺佩服这个妈妈。
女儿去路边摊买馕,没想到点错数字。
3块钱,付成了3万块。
女儿伤心大哭,不停解释,“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先给女儿擦眼泪,告诉她:
“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的,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我们过后解决就行,不要担心。”
之后她们去找老板,跟老板道歉,要回了钱。
妈妈还拿出馕对女儿说,“来,一人一半,黄金大饼,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吃这么贵的饼。”
原本还在哭的女儿一下子笑了出来,狠狠啃了几口馕。
这个过程,妈妈就是在同理孩子。
同理孩子,总结下来关键有3个点:
a. 关注对方身上发生的具体事情
同理的第一步,你先要了解对方遭遇了了什么事,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
孩子说累了,孩子说心情不好,先问问他发生了什么。
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表达自己。
如果家长总是居高临下,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心情没有被尊重,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见。
相反,家长用心听孩子究竟遇到什么事,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b. 理解对方具体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说我很开心,或者我很不开心,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情绪。
这里面,其实是包含了很多更细腻的感受。
比如孩子哭了,是委屈哭了,还是愤怒哭了,着急哭了,尴尬哭了,紧张哭了?
背后的感受各不一样。
所以怎么去理解笼统情绪背后的感受,精确定位到具体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当你仔细了解了孩子的情绪感受之后,要试着用“一致性的表达”来复述一遍。
例如,你可以说:
“听起来你一定是很愤怒。”
“原来这件事让你这么紧张。”
如果你能把这种感受具体表达出来,孩子就会觉得有被同理到。
c. 关注孩子本身
我们除了关注事情和感受,还要关注孩子本身:
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到ta对自己的看法?
或者说会不会影响ta对爱的安全感?
就像买馕那位母亲,她会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她很怕自己被误会。
很多时候我们处理完孩子的情绪,还需要让孩子知道:
无论你有怎样的感受,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都是站在你这边的。
“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永远支持你。”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情绪的定心丸。
03 父母也需要,面对真实的情绪
很多家长看到这可能觉得太难了,怎么可能永远压抑自己的情绪呢?
很多时候,真的很难控制住情绪。
没错,我还想强调的是,家长学会去“同理”孩子之前,也需要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需要一对假面父母。
因为,家长的情绪,孩子是可以感知到的。
长期压抑怒火会让孩子感觉更糟糕。
所以,对孩子的同理,是以父母处理好自己情绪为前提的。
就算情绪很糟糕,家长也可以参考上面对待孩子的方式,先同理自己。
但如果真的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那么也不要过度自责,可以及时在事后修补。
你可以跟孩子道歉:
“对不起,妈妈刚刚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对你怒吼了。”
“但妈妈想告诉你,妈妈生气并不是不爱你,妈妈依旧是最爱你的。”
“只是妈妈也需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起学好吗?”
父母如何处理情绪,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会看到,失控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失控后怎么面对。
父母是世上最难的角色,因为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一不小心就会被孩子复制。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如何对待自己。
但越是在这样艰难的要求下,父母更要知道:对孩子温柔之前,先对自己温柔。
同理孩子很重要,但也别忘了对自己宽容一点。
无论如何,想对所有辛苦的爸爸妈妈们说:
只有你是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才能是健康的、快乐的。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