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氏 7.2 強震4月3 日撼動台灣花蓮,大部分地區震度達4級以上,震源深度有21英里,全台灣島民眾都有感,地震專家評估這次強震釋放之能量相當於32顆原子彈的威力, 這是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發生25年後台灣最大的地震,未來幾天還會有規模7的餘震,最初估計目前已有至少九人遇難死亡、數百人受傷,100棟以上建築物受創,大量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也受到破壞,損害全貌仍在核算之中。
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再次見證了大自然的威力與脆弱的人類文明之間的悲劇性對抗, ”人定勝天”這句古人千百年來所使用的勵志成語早已不適用於殘酷的今日, 我們看看這些年來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天然災難所造成的人禍與財務損失已經不適宜再用一個”最”字來形容, 因為很可能下一個自然災難的數據就馬上會超過它!
這一次台灣的強震損害, 我們不能單純的以目前所得到的數據來衡量, 因為在這些數據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是無數家庭的痛苦、擔憂和不確定,當救援人員在隧道中奮力挖掘,努力拯救那些被困在陰黑地道中的人們時,整個社會都在為生命的脆弱和不確定性感到震驚與哀戚。
此次地震凸顯了台灣地震頻繁、災害嚴重的特點。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地震多發。根據台灣中央氣象局的統計,台灣平均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2萬次,規模6.0以上的強震平均每年約發生5次, 不過這一次的403大地震不僅是對台灣人民的考驗,也是對全人類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的一次檢視, 它提醒我們,儘管人類文明取得了巨大進步,儘管人工智慧AI即將操控這個世界,但是在面對大自然的魔力時,我們人類與AI仍然非常脆弱無力, 所以我們不僅要踏踏實實的加強建築的抗震能力,更要全心新全力的提高社會整體的應急反應能力和災後恢復能力, 這些都要靠類人類的雙手,AI愛莫能助。
403大地震也是對我們應對災難的態度和方法的一次反思。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我們是否應該更加重視氣候變化和地球環境的保護,以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影響?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慎重思考的, 而且這場災難也提醒我們,災害復原不僅僅是物理建築的重建,更重要的是心理創傷的療愈, 所以災後心理支援對於受災者來說至關重要,它幫助人們處理災難帶來的恐懼和不安,重建信心和希望, 因此,投資於心理健康支援和社區凝聚力的建設,對於提高社會整體的恢復力是不可或缺的, 現在台灣亟待世界關懷送暖, 但願各界能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 對台灣災區伸出援手以發揮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