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迎來一場兩百多年以來極為罕見的蟬鳴盛宴–兩大蟬群—XIX群和XIII群已在喬治亞、南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密西西比、田納西、阿肯色、肯塔基和密蘇里州現身,這些蟬每隔13年和17年分別出現一次而且兩群蟬同時出現的情況非常罕見, 數量達到數十億至一兆隻之多,伊利諾州預計在五月底至六月初也會有數十億隻蟬蟲將從地下湧出,爬上樹木,交配並生出幼蟲,17年後這些幼蟲也將重複相同的週期,牠們擁有驚人的紅色眼睛,看起來可能很邪惡,但不會對人類或其他動物構成威脅。

自然科學家弗洛伊德·肖克利表示, 蟬隻是地球上少數按照特定時間週期出現的昆蟲,這些蟬僅在地面溫度達到64華氏度時才會從地下鑽出,並且壽命短暫,大約六週後就會死去,這些蟬不但外形笨拙,飛行能力也不佳,落地時更顯尷尬,牠們不會咬人或螫人,對寵物也無毒,它們的生命周期和出現頻率提供了對生物進化策略的深入了解,而蟬群的大量出現是一種生存策略,肖克利稱之為“掠食者飽和”現象,因為即使蟬隻遭受到其他飢餓的動物捕食,但卻減少個體被捕食的機率,從而確保種群的生存與繁衍, 這不僅顯示了大自然的智慧,也強調了生物多樣性在維持生態平衡中的重要性。

白居易曾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詩詞描繪了蟬聲與鳥鳴交織的景象,突顯大自然的沉寂與和諧,而作詞作曲家李子恆也把展翅任翔以薄衣過殘冬的”秋蟬”描述得非常凄美:“把春水叫寒、把綠葉催黃”, 但是蟬群的出現對人類社會有著不一的影響,蟬群的噪音和活動會驚嚇某些寵物,而蟬的鳴叫聲也會影響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夜晚。

不過蟬群的出現對於那些自然愛好者和科學家而言,卻是一次觀察和研究蟬及其生態影響的絕佳機會,他們可以通過事件來進一步了解蟬的行為模式、生態角色以及與其他物種的相互作用。

蟬群爆發的現象不只是自然的奇觀,更是我們理解和保護生態系統複雜性的一個窗口。透過對這一現象的深入了解和反思,我們可以更好地調整人類活動,以促進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業活動的擴展,許多自然棲息地被破壞,這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威脅,因此保護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也是對抗生態危機的一種方式,蟬群的大規模出現也讓我們思考到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與感謝大自然的景緻及恩賜!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