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三民主義是打不平主義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這是一個打不平的主義,也就是為了打破一切不平等而奮鬥的信念。
孫中山先生說,三民主義的本質,是從不平等中反抗而生的。如果我們看看這三種主義的發展順序,世界各國都是從民族主義開始,接著是民權主義,最後才是民生主義。這三個主義,都是為了打破不同領域中的不平等而誕生的。這表示,孫中山認為世界的很多問題,大都是由不平等所產生的。
孫中山先生進一步解釋:「民族主義,就是要打破種族之間的不平等;民權主義,就是要消除政治上的不平等;而民生主義,則是為了打破社會和經濟上的不平等。」他強調:「民族主義的目標,是讓中國和列強在國際上享有平等地位;民權主義,是讓國內的政治成為以人民為主的政治,讓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政治地位;民生主義,則是追求每個人都能在經濟上擁有平等的機會和保障。」因此,三民主義的精髓就是打破不平等,追求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孫中山先生特別強調:「革命軍的責任,就是把這個不平等的世界打造成平等的。如果你認同三民主義的目標,並願意為之奮鬥,才能稱之為革命軍。革命軍要為三民主義去戰鬥,甚至為之犧牲。」
自由和平等是密不可分的。自由的意義,本質上就是一種解放,是從一切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民族主義,就是要為國家爭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自由;民權主義,是為人民爭取脫離帝王、軍閥和官僚壓迫的自由;而民生主義,是要為人民爭取免於貧困、免於匱乏的經濟自由。正因如此,孫中山先生說:「三民主義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主義。」
各位朋友,不平等是社會衝突的根源。孫中山先生的學說,就是為了打破世間的不平等。那麼如何能讓社會更為平等,孫中山先生在他的著作與演講裡有充分的表述,這裡就不再展開,我們後續再談。謝謝大家,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了解孫中山先生的思想!
張亞中》三民主義既為建國也為救國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談談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更承擔著建國與救國的使命,它不僅是救國的方針,更是建國的藍圖。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三民主義的核心目標是讓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政治上、經濟上都能夠平等地與世界各國並肩而立,確保中國在世界上能夠永久生存。因此,三民主義的本質,就是為了拯救國家。
當年,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的時候,正值滿清專制統治的時期。那時,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政府腐敗不堪,國家隨時都有被瓜分、滅亡的危險。在這樣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先生選擇了以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為首,推動中國的改革,隨後又深入研究社會經濟問題,防止國家再度陷入危機。
他創立三民主義,正是為了消除這些威脅,使中國從危難中得到解救。因此,三民主義不僅僅是一種主義,更是一套救國的方案,是他對中國未來的深遠設想。
對於孫中山先生而言,建國有著三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建立民國」,也就是革命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屬於人民的國家;第二,是「建國的程序」,從軍政、訓政到憲政,逐步走向穩定;第三,是「振興中華」,使我們的民族再富強,站上世界舞台,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
孫中山在《建國大綱》中明確指出,三民主義就是建國的基礎。他說:「國民政府依據革命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來建設中華民國。」他將建國的步驟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軍政時期,透過革命武力來掃除一切阻礙;接著進入訓政時期,推動地方自治,培養民眾的民權意識;最後是憲政時期,召開國民大會,制定憲法,開放選舉,讓政權真正屬於全體國民,政府的五院各司其職,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建國大業。
透過這三個階段的努力,我們才能達到三民主義「建設民國」的初步目標,並且與世界上尊重我們的國家共同奮鬥,最終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各位朋友,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不僅是革命的理論,更是建國的制度藍圖。他的目標是救國和建國並行,不僅為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治國制定了制度政策。自十九世紀以來,還沒有其他革命者能同時提出這樣完整的救國與建國的構想,集理論與行動於一身。孫中山可以說是唯一的一位。
張亞中》該如何用三民主義來看待世界主義?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探討孫中山先生的世界主義思想,以及他如何看待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之間的關係。
“孫中山先生認為,真正的世界主義必須先鞏固民族主義。”他指出,歐美的民族主義最初是因為抵抗其他國家的壓迫而起,但在壯大後,它們卻轉變為帝國主義,壟斷了全球的利益,並試圖永遠維持這種壟斷地位。這些強權不再允許弱小民族復興,並以「世界主義」為口號,實際上行的是變相的帝國主義與侵略主義。然而,這種「世界主義」並未提供解決民族紛爭的理論與方法。
而孫中山先生的世界大同,則是一種理想的世界主義。他認為要實現這一理想,首先要鞏固民族主義,恢復民族的精神、道德與智能,進而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擴展到全人類。他說:「雖然,欲泯除國界而進於大同,其道非易,必須人人尚道德、明公理,庶可致之。」他指出,中華民族擁有愛和平、重人道的精神,若能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推廣到全世界,那麼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指日可待。
孫中山在講述三民主義時,強調和平手段才是世界主義的真精神。他認為中國人的心理並不認同以武力解決問題,這種崇尚道德、不講武力的精神,正是世界主義的真正內涵。他說:「我們要保守這種精神,擴充這種精神,是用甚麼做基礎呢?是用民族主義做基礎。」
孫中山所倡導的世界主義,與其他的世界主義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因為它「是從民族主義發生出來的」。在孫先生看來,民族主義是世界主義的基礎,而世界主義是民族主義的理想。如果不先實行民族主義,世界主義的理想將無法實現,甚至連民族自身的生存都將成問題。因此,孫中山指出:「中國四萬萬人是亞洲世界主義的基礎,有了基礎,然後才能擴充。所以我們以後要講世界主義,一定要先講民族主義,所謂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
他以「彩票與竹槓」的故事來說明民族主義是世界主義的基礎。他說:「我們要知道世界主義是從甚麼地方發生出來的呢?是從民族主義發生出來的。…由此便可知世界主義實藏在民族主義之內,好比苦力的彩票藏在竹槓之內一樣,如果丟棄民族主義,去講世界主義,好比是苦力把藏彩票的竹槓投入海中,那便是根本推翻。」
各位朋友,孫中山所說的鞏固民族主義,就是要恢復中華民族的自由平等地位,並打倒一切侵略強權,使全世界的弱小民族能夠自決自強。當世界上不再有強凌弱、眾暴寡的現象時,我們才能以正義與和平為基礎,建立一個全人類共有、共治、共享的大同世界。由此可見,孫中山的世界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它的最終目標就是世界大同。謝謝大家,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了解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下期待續)
張亞中》民族與國家起源與構成要素的不同
孫中山先生對「民族」與「國家」的區別,不僅關係到我們對自身身份的認識,更涉及到國際社會中的相互關係。
孫中山先生指出,在英文中,「民族」和「國家」都可以用同一個詞「nation」來表達,但它們其實是有明確界限的。他強調,我們必須清楚區分這兩者,了解什麼是民族,什麼是國家。孫先生告訴我們,這兩者的差異可以從起源和構成要素兩方面來理解。
首先,「民族與國家的起源是不同的」。
孫先生認為,民族是由「天然力」所形成的,而國家則是通過「武力」建立的。他說道:「民族的形成是順應自然,是王道的體現;而國家的形成則是因為戰爭,是霸道的結果。」這意味著,民族的誕生來自於自然發展,而國家的出現則往往與爭鬥和戰爭有關。
孫中山先生深入闡述了國家的起源。他指出,國家通常因為「侵略他人」或「避免被侵略」的需求而誕生。人們因為面臨威脅而聚集在一起,組成群體,以便共同抵禦外來的侵犯。這樣的群體需要領導和組織,於是逐漸形成了國家。國家的本質是互助的,因為當面臨威脅時,國家內的人民會相互扶持,共同保護彼此的安全。
其次,民族與國家的構成要素不同。孫中山先生早已說明民族的構成要素,包括血統、語言、宗教、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這些是通過天然的力量長期積累而成的。然而,國家的構成要素卻不一樣。孫中山先生提出,國家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領土、人民和主權。
沒有領土或人民這兩個要素就不能算是一個國家。這一點大家應該很清楚。孫中山先生說,即使擁有土地和人民,若沒有主權,即缺乏統治權,這樣的國家仍然不能成立。在專制國家,主權屬於君主;在共和國中,主權則屬於全體國民。這就是國家得以存續的基礎。
當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時,國家必須捍衛自身的生存要素——人民、土地和主權。孫中山先生說得很明確:國家之生存要素,為人民、土地、主權,當有人威脅國家的這三個根本要素時,國家便有理由進行反擊。
因此,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民族與國家確實有不同的界限。民族是自然力將不同族群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團體,代表著共同的文化與歷史;而國家則是基於武力發展,並以土地、人民和主權為基本構成的政治實體。
孫中山先生的觀點也與現代國際法不謀而合。在西方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中,國家被定義為擁有「永久人口、界定的領土、不受它國控制的政府以及與它國交往的能力」。其中的「不受它國控制」與「與它國交往的能力」對應的正是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主權」。
中國是一個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的國家,但這個多民族已經逐漸相互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了解到民族與國家的區隔與關係,我們之後再來介紹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以及基本主張。(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