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爭議地–著名的觀光景點喜馬拉雅地區4月22日發生一起針對觀光客的致命攻擊事件,一群槍手在旅遊勝地帕哈爾加姆發動襲擊,造成至少26人死亡的慘劇,壯麗山川竟被鲜血染紅,觀光樂土一片哀鴻遍野,一個名為”抵抗陣線”的激進組織聲稱是他們所為,也願對此次襲擊負責,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將進行調查以還原事實真相。
最令人尷尬的是,此時此刻正值美國副總統萬斯與印度裔妻子在印度訪問,他才與莫迪就美印兩國的關稅貿易和軍事合作完成有進展的談判,沒想到竟發生觀光客被大屠殺事件,先前一日萬斯才與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見面後,教宗即突然病逝,看來這位美國副總統的運氣真的很不好,到哪裡哪裡就出事,他最好還是好好留在美國輔佐川普總統吧!
在這次的大屠殺事件後 ,”抵抗陣線”激進組織聲稱他們願意對此次襲擊負責,請問他們要怎麼負責 ? 難道他們要用26條性命來償還公道嗎? 他們只不過是公然的挑釁印度政府而已,他們若真有骨氣就應該去攻擊印度軍人才對,如今竟對手無寸鐵的觀光客大屠殺,那是非常怯弱的行為,事件發生後,驚恐的遊客紛紛倉皇撤離,航空公司不得不緊急增開航班,這幅景象反映了恐懼在人們心中蔓延的速度,當地居民的憤怒也如火山般爆發,他們走上街頭,用最直接方式表達對暴力和恐怖主義的強烈譴責,也是對所有企圖以暴力手段破壞和平力量的回擊。
這起發生在風景如畫的帕哈爾加姆的慘劇,以最殘酷的方式提醒著世人,潛伏在這片壯美山河之下的,是揮之不去的衝突陰影和難以癒合的歷史傷痕。
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恩怨情仇始於1947年英屬印度分治後。由於宗教與政治因素,印度教為主的印度與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在分治過程中引發嚴重動盪,兩國主要爭端焦點為克什米爾地區,歷史上已為此爆發三場戰爭和一次軍事衝突,造成數十萬人喪生,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而這次大屠殺事件無論其真實意圖為何,都再次凸顯了在詹姆和喀什米爾邦推動和平進程的艱鉅性。單純的軍事鎮壓和安全措施,或許能在短期內控制局勢,但卻難以從根本上消除衝突的根源。因此要實現地區的長治久安,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策略,包括透過對話和談判解決主權爭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以及在教育和文化層面推動和平理念,化解社會隔閡和對立情緒,而國際社會也應在此問題上扮演更積極和建設性的角色。各國應摒棄地緣政治的考量,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看待詹姆和喀什米爾邦的問題,並鼓勵和支持印巴兩國透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同時,也應加強對該地區人道主義援助,幫助當地居民重建家園,早日恢復正常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