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仅普遍体型偏瘦,且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常居世界前列,可以说是“瘦”“寿”兼备。
而说起日本饮食,主食可以算占了一大部分比重,寿司、天妇罗、拉面……为什么这么喜欢高碳水的日本人,肥胖率却很低?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介绍日本的饮食好习惯,并给出一份适合国人的体重管理计划。
高碳饮食的日本,肥胖率却很低
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日本成年人肥胖率只有3.7%,老人肥胖率更低。
2021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的肥胖人口占总人口的27.2%,是这些国家里最低的。
除了瘦,日本平均预期寿命一直居全球前列。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21年预期寿命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日本女性预期寿命仍位居全球首位,日本男性预期寿命排名全球第三。
据日本外务省估计,2021年出生的日本女性中,预计活到75岁的占88.3%,而男性的相应比例预计为76%;在2021年出生的女性中,有52%可能活到90岁,而男性的相应比例为27.5%。
中国注册营养师谷传玲在微博提到,日本饮食中的碳水含量一直很高,2009年成人碳水的供能比高达60.4%,2019年这个比例虽然降低了,但也维持在56.4%的高位。
日本人如何保持又瘦又寿
日本人不单追求轻体重,他们更注重体脂率。体脂率达标不仅需要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更需要加强锻炼,让内脏脂肪消失、肌肉比例增大。
饮食清淡,多吃鱼肉
本着“品尝到食材本身的味道”和“烹饪手段简单”原则的日本人,食物大多水煮,很少油炸,既避免营养成分大量丢失,也减少了油的摄入。不仅是餐馆,日本家庭料理中少油、少盐也是大趋势。
厚生劳动省还要求,餐馆饮食必须标明热量及蛋白质、脂肪、糖、盐的含量,以防过量。这些饮食习惯都有助于体重管理和健康长寿。
管理进食时间
日本民众一般三餐守时,吃饭八分饱,少见暴饮暴食。晚上7点后不再吃任何主食和肉类,实在饥饿便以蔬菜沙拉、水果、无糖饮料等充饥,夜班或加班的上班族也开始遵守“晚9点后不进食”的规则。
人们普遍开始追求“稍带有饥饿感的睡眠”,这样不仅能瘦身苗条,而且能大大降低体脂率。
注重腰围管理
日本企业每年要对40岁以上员工进行体检,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
腰围超标者必须去医院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如果这三项中有一项不合格,就会被列入“代谢综合征危险人群”。
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员工通过运动等手段仍未使腰围达标,企业会遭到政府重罚。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
日本健身房配合白领的作息时间,清晨6点就开门营业,晚上组织喜欢夜跑的人们在公园附近夜跑。
日本上班族流行“距离到家前几站下车”,即每天下班乘坐电车时,在快到家的前几站下车,徒步走回去,以此来缓解每日运动量不足的问题。日本中学生则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学,这样也是一种锻炼。
推进特定健诊、保健指导工作
40~74岁的居民若被认定为“慢性病高危人群”,就必须到指定医院接受调整饮食习惯、改变生活方式等健康指导,大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
按照厚生劳动省规定,如果社区内居民体检率达不到65%,当地政府要多负担10%的医疗费作为“惩罚”。如果个人不配合,也会增加其医保负担比例。
一份适合国人的减重方案
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医学界普遍使用的体型判断指标,计算公式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机构推出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给超重或肥胖分了等级:
0期:处于超重状态,无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或疾病;
1期:超重,伴有一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或肥胖,无或伴有一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前期;
2期:超重或肥胖,还伴有一种或多种相关疾病;
3期:超重或肥胖,伴有一种或多种超重或肥胖相关疾病的重度并发症,必须引起重视。
要想管好体重,必须根据不同分期,采取适当的综合减重措施。所有人都应保持正常体重和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防止体重增加。
0期
建议通过减少吃高热量食物,如甜点、油炸、高盐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如每天快走、慢跑1小时,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期
建议避免吃高油、高糖、高脂和油炸食品,增加体力活动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
2期
避免吃高热量食物,适量增加五谷杂粮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增加运动量,可进行户外跑步或跳绳运动,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需要注意,增加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每周3~5小时,总计大于等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6次训练增加5%的强度。隔日进行一次抗阻训练,比如仰卧起坐、俯卧撑,每次10~20分钟。
3期
建议食用低糖、低脂饮食,多吃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魔芋、蔬菜、菌类和藻类食物,每天匀速跑步或间歇游泳3小时,若无明显效果,可同时配合药物治疗。重度肥胖(体重指数大于等于32.5且存在合并症),或体重指数大于等于35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的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内科治疗等减重方法长期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