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男孩难养。
但只要了解了他们固执、淘气、爱冒险背后的底层思维后,对症下药,父母照样可以轻松收获一个温暖、自律、有担当的小棉袄哦。
之前听过一种说法,说男孩妈妈都是“五费人员”:费力、费嘴、费心、费神、费钱。
对此,我深有同感。

 在我眼中,儿子就像刚蹦出石头缝儿的孙猴子:
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吱哇喊叫。
叫他打狗,他撵鸡;问他城门楼子,他答胯骨轴子。
我一度以为,在放纵不羁爱自由的皮猴子面前,全天下的妈妈都只能像我一样束手无策。
直到有一回,单位临时有事,我把儿子交给邻居带了大半天。
没想到,等我接儿子回家时,悟空已然变悟净:
不仅乖乖写完了作业,还预习了第二天的生字、单词。
看我一脸目瞪口呆,邻居莞尔一笑道:
“咱们当妈的,经常会不由自主用女性视角去审视男孩的行为,觉得他们固执、调皮、不听话。
可实际上,男女思维大不同,小男孩往往有自己的成长轨迹。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硬碰硬,而是利用他们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就把男孩的六大思维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获得养儿的新思路。
竞争思维
《男孩的思维大不同》一书说:“对男孩来说,竞争是一种有益于成长的行为。”
之前,中南大学曾有一个“学霸寝室”在网上走红:
这四个自动化学院的男生,在四年间狂揽26项学科竞赛奖。
其中,包括2项国际性竞赛、3项国家级和5项省级。
并累积获得奖学金近20万元。
不仅如此,四个大男孩还像他们大一时约定得那样,获得了全员直博的资格。
据了解,最初,其实只有一名男生想要读博。
在他的影响下,其余三人才渐渐将直博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四个人白天各自学习,晚上聚在一起讨论,每周还有固定的答疑时间。
大家你追我赶,终于在顶峰相见。
对于卓越的追求,其实早已根植于男孩的身体和文化中。
而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男孩更好地认识并满足这种竞争的需求。
比如,鼓励男孩加入球队,或是练习武术、空手道,对偏好安静的男孩,也可以选择下棋。
平日里,还可以多用一些“咱们来比赛,看看谁先看完这页书/写完作业/洗漱好”之类的话术。
总之,就是通过这类积极向上的竞争活动尽可能激发男孩内心的能量。
让他们在博弈、求胜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力量,走向卓越。
理性思维
斯坦福大学的埃莉诺教授发现,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
同样是面对同伴受伤的情况,女孩会立刻停止一切活动,专注于照顾伤者;而男孩首先会对同伴的伤势做一个评估。
如果不影响当下的任务,男孩们的第一反应通常不会是关心或同情,而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
只有当伤势足够严重,没法继续任务时,男孩们才会考虑照顾朋友。
这样看来,在感性的女孩面前,天生理性的男孩有时难免显得过于冷漠。
那么,我们该如何针对男孩开展“共情训练”呢?
这时候,妈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妈妈以身作则,表现出善良、无私、关心他人的那一面,男孩才能学会共情,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群体思维
教育学上,有一条被反复验证过的真理:
男孩更喜欢在大型群体中进行社交活动,而女孩则偏爱两三个好友之间的交流。
男孩对群体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而且成为群体的一份子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目标明确,充满力量。
但与此同时,心理学家也发现:
和同龄人在一起时,男孩为了获得认可、融入集体等因素,往往会硬着头皮“以身犯险”。
据调查,青少年犯罪或吸毒的原因中,“同伴的诱导”占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男孩交友的“第一责任人”:
1. 和孩子模拟社交的场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借助绘本、动画,告诉孩子:
和朋友在一起时,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间,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关注孩子的交友状况,及时进行沟通
孩子的朋友我不喜欢该怎么办?
建议大家不要粗暴干涉,毕竟,对天生反骨的男孩来说,他想和谁玩,父母拦是拦不住的。
我们可以跟孩子聊聊,看看孩子的朋友身上有哪些特质吸引了孩子,满足了孩子的何种需求。
有可能的话,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耍或吃饭。
并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跟孩子进行讨论,看是否可以带动孩子的朋友进步,或是通过其他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
独立思维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则讨论:你家儿子是叫你“妈妈”还是“妈”?
结果发现:
男孩小时候普遍是叫“妈妈”,可没过几年,对妈妈的称呼就成了“妈”、“老妈”,还有的孩子干脆直呼大名。
虽然从“妈妈”到“妈”只有一字之差,但确实让不少老母亲流下了怅然若失的泪水。
然而,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会逐渐变得疏离和冷淡,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这时候,如果父母不肯放手,还是把男孩当成小婴儿,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永远也无法真正长大成人。
冒险思维
毫不夸张地说:
每个男孩妈妈都有一部血泪史,上面写满了儿子因调皮捣蛋惹的祸,还有自己低声下气向人道歉的身影。
不禁让人纳闷,难道养了儿子以后,腰就是用来鞠躬道歉的吗?
后来,我才在《养育男孩》一书中找到答案:
原来,男孩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驱动力就来自于他体内分泌的睾丸激素。
也因为睾丸激素的主宰,男孩天生热衷于打闹、冒险。
对此,如果大人只知道一味禁止,不仅不会使男孩的处境变得更加安全,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潜力。
就像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因为担心哪吒身上巨大的攻击力和破坏力,父母从不允许他出门。
可越是被禁止,哪吒越是不安分地想要逃出家门,四处闯祸。
直到师傅让哪吒进入了山河社稷图的世界,允许他在里面尽情探索、玩耍,哪吒才逐渐安静下来。
所以,从现在起,别再一味禁止我们的男孩登高、爬树、打闹。
毕竟,只有满足了男孩的冒险欲和探索欲,他才会产生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学会善用自己的力量。
榜样思维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说:
“孩子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应该是母亲。
而当孩子进入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的需要父亲的影响。”
对男孩而言,更是如此。
在经典电影《完美的世界》中,主角是一个8岁的男孩,生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家里只有姐姐和妈妈。
身边没有成年男性告诉他,一个男孩该如何变成男人。
所以,他性格懦弱,被人欺负了也不敢回击。
直到无意间,男孩遇到了一个逃犯,对方像父亲一样传授给他各种“男性生存指南”:
男孩第一次知道,原来在野外找不到厕所时,直接尿在树下就行了;
别人说他“鸡鸡太小”的话,也根本不是事实;
自己不必每天过中规中矩的生活,而是可以肆意奔跑、大叫、恶作剧……
就这样,男孩渐渐褪去了自卑和胆怯,成了一个勇敢、有主见的人。
很多时候,正是父亲陪伴的质量和父子之间的情感浓度,决定了男孩是否能顺利蜕变为男子汉。
想要让男孩未来过得更好,爸爸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男孩6岁前,不要以“工作忙”为理由忽视了儿子,多跟男孩嬉戏打闹,做他亲密的朋友;
②6-12岁时,以身作则,多做家务,成为儿子心中的榜样;
③青春期时,多给予男孩鼓励和认同,遵守给男孩的承诺,并做好儿子和妈妈、老师之间的润滑剂。
而这六大典型的思维方式,会帮助你找到问题的本质,为教育增添一些巧思。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曾经那个固执、淘气、爱闯祸的坏小子,已经成为了一个温暖、自觉、有分寸的男子汉。

By admi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