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美國風俗

后疫情时代,美国人眼中的前进道路是什么?

在过去两年里,美国民众经历了包括新冠疫情、经济低迷,以及日益分裂的国家政治和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带来的困境。近期,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与GBAO Strategies公司进行了一项新的民意调查,称如果美国领导人选择专注于国家复兴的核心方面,就能找到一条统一的前进道路。这些方面包括对创造高薪岗位的来源和行业进行重大投资、将美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更好地保护工人和美国的利益、升级国家基础设施、支持美国家庭,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等。该调查报告首先着眼于影响美国公众舆论的宏观经济背景,然后详细探讨了选民对国内和外交政策优先事项的态度,对美国的全球角色和政府适当角色的信念,以及对一系列具体观点的态度。调查报告内容摘译如下:

美国的饮食文化与禁忌

美国人吃汉堡包、热狗和其他简单、标志性的美食,典型的美国菜“粗犷实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保持事物的原汁原味;但他们同时也喜爱许多其他国家的菜肴,拥有众多移民带来的各式菜品。于是,美国饮食恍如一个“大熔炉”,汇聚了世界多国的佳肴,并将之持续交融、美国化,形成当今的让人眼花缭乱、活力四射的美国饮食。 01 美国饮食文化历史溯源 16世纪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作为美国的原住民并主要居民,他们的饮食就是美国饮食的代表。在这一阶段,他们奠定了美国主食的基础——玉米。但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疆域广袤、人口文化分散等原因的限制,美国饮食尚且处于讲究温饱的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饮食和完善的美食体系。 而且,美国一直以来没有王室一说,王室烹饪有助于国家烹饪艺术的统一和进益,以至于美国缺少王室的这一对生活品质,这里强调饮食的驱动力,美食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相较缓慢。 16世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来到美国,他们并没有只把玉米当作一种好原料而用它做成什么别的东西;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将他们的想法和印地安人的想法交融一起。如玉米卷烤肉,西班牙人带来猪肉;印地安人提供玉米卷。 后来,清教徒大批移民美国,带来了“为活而吃”的精神特质,追求实用简朴,不讲究食物口味。他们认为人吃东西并消化掉以便再活一天,除了虚荣心,没有哪个思维健全的人会讨论某种食品的味道。他们的对饮食的价值观严重阻碍了烹饪艺术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和意大利移民到来了,开启了美国饮食历史上最重要的“移植”阶段。中国食物随着在西部修建铁路的中国移民而来,或更恰当的说,是随着那些给筑路工人做饭的人来的。各种崭新的美国化中国食物兴起,如 “炒杂碎”、炸蛋卷、馄饨汤、炒饭、鸡丝炒面和小排骨等。可惜中国食物始终不是美国最普及的食物,因为虽然大多数美国人吃它,可他们通常不在家里尝试自己做。然而,美国化中国食物确实起到异常重要的作用:它开阔了几乎每个20世纪的美国人对令人垂涎三尺、异国情调的亚洲食物的眼界和品尝,为许多亚洲美食融入我们民众的饮食习惯铺平了道路。 美国化意大利食物堪称美国餐馆文化的主导者,广受欢迎;而且它的真正胜利是在美国的家庭里。比萨饼、卤汁面条、蕃茄沙司烙通心粉、肉丸子、帕尔马干酪小牛肉,无论是冷冻,或登门送食,或自家制作,都在美国日常饮食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此外,它成功证明了来源于另一个国家的食物非但可在美国成为换口味的有趣享受,还能牢固地成为美国主流饮食的组成部分。 20世纪随后的其他年代,美国迎来了多种移民群体,更多的异族美食纳入了美国饮食中,例如,美国人赞美法国人对待食物的方式,把它作为美国饮食的基石;让丹麦糕点在美国早餐中占有牢固的地位。 02 美国人的饮食特色 美国人在饮食上如同他们的脾气秉性一样,一般都比较随便,没有过多的讲究。美国人不习惯厨师烹调中多用调料,而习惯在餐桌上备用调料自行调味。美国人对中餐是普遍欢迎的。他们在食用刀叉餐具方面,一改欧洲人惯于刀叉不换手的习惯,他们好以右手为刀割食品后,再换叉子取食用餐。他们特别愿意品尝野味和海味菜肴,尤其对蛙肉和火鸡更加偏爱。 美国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1.讲究菜品的合理搭配,注重食品的营养价值。 2.一般口味喜清淡,以微带甜味为适口。 3.主食惯以米饭为主食,也爱吃烧卖、饺子、春卷、鸡汤馄饨等。 4.副食爱吃鸡、鸭、鱼、牛肉、猪肉、禽蛋、海味和野味;蔬菜中喜欢吃土豆、黄瓜、生菜、西红柿、青豆、菇、卷心菜等;调味品爱用油、醋、盐、味精、胡椒面、辣椒糊等。 5.在制法方面对炸、炒、煎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喜爱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 7.很欣赏香鸡、炸茄盒、炸里脊、炸大虾、糖醋鱼、干烧鱼、五柳鱼、元宝肉、木须柿子奶汁干贝、冬瓜球、拔丝苹果等风味菜肴。 8.爱喝白兰地、威士忌酒,也爱喝葡萄酒、桑果酒和甜味酒,以及中国青岛啤酒饮料以沙滤矿泉水和冰水为最喜欢,汽水、咖啡、牛奶、可可和中国的香片花茶都是他们常用的饮料。 9.对果品中的广柑尤为偏爱,柠檬、荔枝、猕猴桃、白兰瓜、枇把、番石榴、香蕉、菠萝、草果和葡萄也是他们喜欢的品种;还对中国的水果糖极感兴趣;干果一般爱吃糖炒栗子、核桃仁等品种。 03 美国人请客吃饭的礼仪 美国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爽、不拘礼节,他们的风俗礼仪存在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同美国人约会联系简单,打个电话,对方会很高兴地同意在尽短的时间内见面。 美国人也有礼尚往来的习惯,但他们忌讳接受过重的礼物,一则是美国人不看重礼品自身的价值,二来法律禁止送礼过重,从家乡带去的工艺品、艺术品、名酒等是美国人喜欢的礼物,除节假日外,应邀到美国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饭一般不必送礼。 美国社会有付小费的习惯,凡是服务性项目均需付小费,旅馆门卫、客房服务等需付不低于1美元的小费,饭店吃饭在结账时收15%小费。美国人请客吃饭,属公务交往性质的多安排在饭店、俱乐部进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费用,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才邀请到家中赴宴。 美国人的食物因地区、民族不同而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汉堡包、“热狗”、馅饼、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鸡等都是风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国人待客的家宴则是经济实惠、不摆阔气、不拘…

你不知道的美国殡葬传统文化习俗

观礼 观礼(也称作守夜)上,会将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放置在灵柩(也称作棺椁)中供亲友瞻仰。观礼一般并不举行仪式,亲友会在这个小型的社交场合上接待逝者的远亲和朋友。观礼通常在葬礼前的一到两个晚上举行。 唯一可以推测的就是一般参加的人员都会在登记册上登记,登记册由亲属保存,记录出席葬礼的人员,以及希望能瞻仰逝者遗体的出席者。此外亲属可能会选择展示逝者生前的照片(通常是与家庭成员一起拍摄的正式肖像,以及一些偷拍的照片,以展示过去的“快乐时光”),一些贵重物品,以及其它代表逝者生前习惯以及成就的物品。 观礼有两种形式,开棺和闭棺。在开棺的观礼上,逝者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会穿戴整齐,并且经过精心的化妆,以供亲友们见上最后一面;而闭棺的观礼上亲友们则无法见到逝者。如果逝者是由于意外或火灾而去世,遗体损伤太过严重,因为疾病而变形,或者家属中有人在情感上无法接受见到亲属的遗体,则一般会选择举行闭棺观礼。然而,犹太教徒的丧礼并没有这一程序,犹太教信徒在死后很快就会举行丧礼,而且从不展示逝者的遗容。同样,犹太教的教义禁止任何人对逝者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 逝者最亲近的朋友和亲属,如果无法出席葬礼的话,通常会送鲜花到丧礼上。而在犹太教徒的葬礼上则不会如此,因为在犹太葬礼上出现鲜花是不合时宜的。殡仪馆一般会设有会客厅,所以一般会在此举行观礼,但是有时也会在教堂举行观礼。观礼的通常会以祈祷结束,如果是基督教徒的葬礼,则可能会颂读玫瑰经。 葬礼 纪念仪式通常也称为葬礼,一般由逝者,或者逝者亲友所在教堂,或所信仰宗教的神职人员主持。葬礼举办的地点可以是殡仪馆,教堂,甚至在家中也可以举行葬礼。 葬礼服务包括祈祷:诵读《圣经》或其他圣典;唱赞美诗(一般由参会人或者雇佣的歌手唱诵);神职人员致安慰辞。通常,会要求逝者的一位亲属或者亲近的朋友致悼词,悼词一般会包含一些关于逝者成就或过去幸福回忆的内容。 传统上会允许吊唁者见逝者最后一面并且进行最后的道别;亲近的家属(兄弟姐妹及他们的配偶;接着是逝者的配偶、父母以及孩子)通常是最后见到逝者遗容的人,他们进行最后的告别后就会闭棺。这个程序既能在仪式开始时举行,也可以在仪式接近尾声时举行。 注意:在一些如罗马天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等的宗教中,葬礼上是不允许或是不提倡致悼词的,这是为了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同时,在这些宗教葬礼的传统中,观礼上已经关闭的棺木不会在葬礼上重新打开。 埋葬仪式 埋葬仪式通常在墓地、墓穴、陵墓或者火葬场举行,一般逝者的遗体最终会在这些地方被埋葬或者火化。 你不知道的美国殡葬传统文化习俗 有时葬礼结束后会马上举行埋葬仪式,这时送葬的队伍(灵车在最前,紧跟着的是亲密的家属然后是其它参加葬礼的人员)会直接从纪念仪式的场地到达埋葬地点。在其它情况下,埋葬仪式会等待最终的安息地准备完毕,在葬礼后晚一些的时间举行。 如果逝者曾经在军队服役,那么一般会按照军队的仪式举行埋葬仪式。 在许多的宗教传统中,通常会选择逝者亲近的男性家属(如表兄弟,侄子或者孙子等)或者朋友作抬棺人,他们会将灵柩从小教堂(属于殡仪馆或者教堂)抬到另车上,到达墓园后从灵车上抬到举行埋葬仪式的地点。在纪念仪式上,抬棺人一般坐在专门的预留席位上。 在大多数的宗教习俗中,灵柩在举行埋葬仪式的墓园中一直是保持关闭的状态。在东正教的葬礼上,在下葬之前会重新开棺,以便让爱人最后见上逝者一面,同时作最后的道别。 午餐或集会 在许多传统中,在埋葬仪式后会举行其它聚会或者聚餐,地点会选择在逝者所在的教堂或者其它地点。 爱尔兰后裔的观礼通常持续时间会很长,还可能会饮酒和唱歌。他们的观礼像是一个派对,庆祝逝者的一生,通常会称作是对逝者的“叫醒”。 爱尔兰观礼通常会长达整整三天。观礼后的那天举行葬礼。家属及朋友会确保一直有人清醒地陪伴在逝者身边,传统上将这些人称作祷告者。 私人服务 有时逝者的家属会希望举行一个十分小型的仪式,只邀请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参加。这种类型的仪式不对大众开放,所以只有收到邀请的亲人和朋友才能去参加葬礼。这种情况下,就会举行私人的葬礼服务。选择这种服务的理由不一,但通常包括以下原因: -逝者是婴儿(有可能是死胎),或者逝者十分年长所以在世的家人和朋友很少。 -逝者可能是犯罪被害人或者正在服刑的罪犯。在这种情况下,举行私人仪式要么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媒体新闻报道(尤其是针对受害者);或者是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尤其是逝者为杀人犯或者娈童犯)。 -家属觉得无法完成传统的仪式(由于情感上受到了太大的打击),或者单纯想要一个安静的小型葬礼,只希望对逝者生前十分重要的人物出席。 在一些情况下(尤其是后者),家属可能会在后期在安排一个公开的纪念仪式。 纪念服务 传统葬礼正逐渐被纪念服务所取代。这种纪念仪式通常没有传统葬礼正式,但是也包括致悼词,音乐以及聚会等环节。 有一些神职人员经常会参与这些仪式,通常是为仪式作开幕或总结,为家属及逝者祷告,同时简单地宽慰一下参加葬礼的人员。

美国的风土人情

1、见面介绍、交谈: 一般而言,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自由自在著称。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见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场愉快的交谈,不见得会变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动接触,以愉快的心情应对。只在正式场合行握手礼,一般场合见面时相视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即为见面礼节。 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也很简单。一般原则为将卑介绍予尊,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下级介绍给上级,将女士介绍给男士。介绍后握手须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在公务场合,美国女子会主动伸手(其他场合则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间一般不互相握手)。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与女士握手不可太紧。握手前应脱手套,来不及脱应致歉。关系密切的亲朋之间,可行亲吻礼,女子之间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由男子吻女子面颊。对于别人的握手、拥抱、吻手、注目、点头等礼节,美国人也以同样方式回礼。告别时也不必握手,挥挥手说声”再见!”即可。 美国相互称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一般也不用正式头衔。只对法官、医生、高级官员、教授、高级神职人员称呼头衔。一般不用职务作为称呼。称呼长者忌用”老”字。 交谈时忌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见面打招呼也不问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公共场合重视礼貌用语,家庭里也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交谈距离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不得不靠拢他人就座时,要征得对方同意。交谈时声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声争吵。惊讶时不可伸舌头(伸舌头是污辱他人之举)。美国交谈、示意喜欢用手势。请人接电话,用听电话的手势;请侍者结帐,用写字的手势。习惯于打过招呼即谈正事,不送茶、寒喧。美国人不把互赠名片视为礼节,只为便于日后联系时才送名片。送名片给他人时并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在交谈时要注意:常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朋友时,主动的问候对方,别人问候你,也要反问候对方,表示关心。说话时语气诚恳、态度大方,当别人问候你时,回答尽量简洁。多赞美对方。眼睛要亮一点,当对方改变发型时,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尽量赞美;不好的,可用另一个角度来欣赏,如说「cute」。别忘了说「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千万不要邋遢,身体或口腔的异味、头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2、约会: 美国人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际。他们平时晚睡晚起,但时间观念强;美国人会常说「随时来找我」,有些邀约是相当诚恳的,但拜访前仍应事先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免自己的「随时」而造成别人的不便。约会要事先预定时间,一般不迟到。若接到正式的邀约,请柬上倘印有「R.S.V.P.」,去与不去必需电话通知。大型活动请柬通常印有 Regrets only,此时只有不参加时才须通知。非正式私人邀请,可用电话或信函,明确告诉时间、地点。接到邀请,要回柬致谢;若没有赴约把握不要轻意应允;若不能应邀要说明理由,并致歉意。若临时不克赴约,务请电话通知,绝不可无疾而终,随意放人空等。 男女交往在美国是比较开放,约会看电影吃饭也是非常普遍,和异性热络地交往并不算失礼。男女双方均可主动邀约,通常男性较主动。可以各自拆帐或一方请客。美国朋友倘若说:「Let’s go get a beer」或「Want a cup of coffee?」可别误会他要请客,这种情形通常是各自付费。如果应邀地点在餐厅,餐后可提议付小费,倘主人坚持不允,也可不必勉强。约会有时并不具其他含意,也不表示必将成为特殊性的伴侣。所以,如果你想和某人见面谈谈或看个电影或一起吃个饭,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共度一段愉悦的时光,尽可主动大方地去邀约。如果你不想赴对方约会或对方有令你不舒服的举动,可以客气但肯定的说「NO」,彼此尊重是基本的交往原则,也是权力。 3、上门做客: 上门作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主人先到,反而失礼。可迟到5到10分钟,迟到15分钟以上应打电话给主人通报。夜间造访主人不能穿睡衣接待客人。去亲朋家作客,进门时要擦去鞋上泥土、脱帽,湿的雨衣雨伞放在室外。进门应先问候女主人,再问候男主人。宾客较多时,可以只与主人和熟人握手,对其他人只需点头示意即可。要多谈众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作客时不可随意翻动主人的东西、抚弄摆设,也不能打听摆设的价格。在主人家打长途电话,要征得主人同意,并留下电话钱,说是给主人的孩子买糖果用。作客时不宜久留;主人没有留客用餐,客人则应在用餐时间之前告辞。会抽烟的客人应接受主人敬的烟,而不能抽自己带的烟。美国人重视生日,尤其是孩子的生日。应邀出席生日聚会的客人应送礼以示祝贺。 4、赴宴礼仪: 如果应邀参加家庭聚会,可问主人需要什么礼物,即使主人婉谢,届时仍可带瓶酒或一束鲜花,或酌带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小礼物。有任何饮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风俗和饮食禁忌可得谅解和尊重。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会活动以不带小孩参加为宜,如果聚会性质为安涂肉,则大都可全家参加。 在家宴请客人比在餐馆宴请更受美国人欢迎,因为家里气氛更加亲切友好。家宴分两种。第一种是家庭用餐式,主宾在长方形饭桌旁就座,主人为客人盛食物,或将食物盛在盘中,依次传递取用。第二种是自助餐式,食物置于餐厅另一桌上,主宾各自去取用。 应邀到他人家里用餐,主宾双方都很讲究礼仪。主人会提供各种专门用途的餐具,如冷盘、刀叉、鱼刀叉、肉刀叉、主菜刀叉、水果刀叉、菜匙、汤匙、咖啡匙等,客人如不认识餐具的专门用途,可仿效女主人。餐巾铺在膝上,不能用餐巾擦餐具。坐姿要端正,手臂不能横放在桌上。只有当女主人动手,其他人才开始进餐;女主人离座,其他人才能离席,不可中途离席。欧洲人进食时是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美国人只用一只手轮换用餐具,另一手则放在膝上。注意使用刀叉顺序,以及叉匙性质。刀叉斜放盘缘,表示尚在用餐之中;若完全放在盘中,则表示已使用完毕。面包要掰成小块食用。喝汤、咀嚼时不能出声,更不能打嚏、擤鼻子、咳嗽、打嗝、剔牙。渣滓不能直接吐在盘中,要用叉接住后放入盘中。餐巾用来拭嘴,切忌用来擦手或餐具。盐、胡椒瓶倘离座远,不可伸手去取,而须请隔座代劳递送。上甜点或咖啡时,主人可开始致词,主宾亦可利用此时答谢。席间,应当称赞女主人准备的菜肴,并尽量吃完盘里的饭菜。 餐后要与主人交谈片刻,之后告辞,但不可久留;告辞时应感谢主人款待。与主人不太熟悉者,事后还应尽早打电话或寄短柬表示谢意。如果客人比较多,应等年长职位高的客人告辞后,方能告辞。。宴后三四天内别忘记寄一张感谢卡或谢函给主人,若在主人家过夜通常感谢卡寄给女主人。 5、赠送礼物: 上门作客不一定带礼品,也不可在其他客人不送礼时单独送礼。礼物可以是一瓶酒,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等。公务送礼的礼品可以是日历、钢笔、精装日记本等文具。一般不在公开场合送礼。会议礼品在会议结束后送,如在告别宴会上送。美国人喜欢充满友情的礼物,礼物讲究包装,即使是选给亲友的礼品也要附上礼品卡;送礼目的要明确,否则会令人莫名其妙。蛋糕、点心、巧克力、乡土工艺品、书籍等,均可作为礼品(用单数);探望病人一般应送鲜花;在公务中不可送重礼品,以避贿赂之赚;礼品上不能有送礼单位的标志,否则有广告之赚;男子不可随便送香水、化妆品和白玫瑰给女子(这些是送给恋人的礼品)。受礼时要当场打开礼物,致谢和赞美礼物;受礼后不必马上回赠。应邀赴宴时,情真意切的祝酒词是最好的礼品。平时最好的送礼方式是请人吃饭、喝酒或去别墅共度周末。收到礼物、应邀赴宴、受人帮助之后,都要写信致谢。除了约定由谁请客之外,一般一起到餐馆用餐,都是各自结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