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親子教育

不想让孩子成为“玻璃心”?父母需要牢记这几点

近日,知乎上一位母亲的提问引发网友热议:“和孩子的好朋友调侃了孩子几句‘太胖了’,孩子就闹,说自己自卑了,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在饭桌上,母亲把女儿的肥胖当成玩笑讲给客人听,还调侃女儿以后嫁不出去。客人离开后,女儿才表露出不满,认为母亲当着别人的面踩低自己。母亲却没有把她的委屈当回事,认为她玻璃心。众多网友没有附和这位母亲,反而是站在了孩子这边,说出了自己类似的遭遇:被父母当众调侃,出丑的事被当成笑话,被贬低得一无是处……常说“恶语伤人六月寒”,父母玩笑式的冷嘲热讽更是插在孩子心上的一把刀。

孩子害羞是因为“胆小”?

我们常以为只有内向的孩子才会有害羞的表现。但有时也会发现那些平时能说会道的外向孩子,在一些场合也会突然地表现出退缩。也会发现一些小时候见谁都自来熟的孩子,越是长大,越不愿意主动与家庭以外的大人打招呼,甚至看到别的孩子,也会有一段“慢慢预热”的试探过程。看到孩子这种突然“颠覆式”的害羞表现,或许一些父母会感到着急和尴尬,把这定义为没礼貌、或者不够勇敢,以此责怪孩子。但实际上,孩子表现出的退缩、沉默,正是因为他们在不断成长为独立个体的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并预估周围环境,在其间如果他们还不能确定这个环境是稳定可靠的,他们就会感到或多或少的焦虑。这种焦虑的产生与孩子属于什么样的性格无关,它都是孩子内在冲突与外在环境做博弈时产生的感受。

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心”开始

几乎每位家长都曾经憧憬过为人父母的精彩,但踏上漫长育儿路后,才体会到现实常常偏离理想的轨道,甚至令人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孩子,怎么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由中国教育报和深圳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第十七期“家庭教育大讲坛”,请来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秀茹,帮助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如何通过深入了解、遵循原则、建立边界及有效沟通来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深入了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 陈秀茹认为,付出爱是需要能力的,“父母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她主张,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了解爱孩子的正确方式,还要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和个性特征,才能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成长。 错爱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陈秀茹列举了亲子间溺爱、缺爱、瞎爱等几种错误的爱及其后果。溺爱体现为凡事包办代替,对孩子没有原则和底线,导致孩子不懂珍惜、能力缺失、没有责任心等;缺爱即把物质满足当真爱,精神层面缺少对孩子的关心、陪伴、理解和尊重,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心灵情感孤独;瞎爱即冷热不均的爱,父母根据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没有规则可遵循。 陈秀茹特别指出,家庭不和谐、教育外包、父母工作忙、自身不成熟等原因,容易导致孩子缺爱,而真爱则是“暖暖的爱”,“是能让对方感受得到的爱,是接纳、付出和不求回报,但是一定要有原则和底线”。她认为,要在孩子成长当中给予尊重、引领、帮助,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包容,在信任中给予陪伴。“还要给孩子责任和德行的培养。只要在孩子生命中种下责任和德行这两颗种子,孩子一定走得远、飞得高。” 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陈秀茹提出,家长若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思维模式、行为特质和多元智能,就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她建议家长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三比”: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这次和上次比。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体觉型,比如有的孩子听觉较弱,但偏偏被妈妈逼着学钢琴,孩子会很痛苦,家里也容易鸡飞狗跳。 孩子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或偏理性或偏感性,看待问题的角度肯定也不一样。偏理性的孩子思考问题比较具体、有序,偏感性的孩子比较抽象、随意。 行为特质包括认知型、模仿型、开放型、逆思型。孩子如果是逆思型,往往就不会按照套路出牌。 多元智能包括人际、内省、语言、音乐、空间、逻辑数学、肢体运动、自然观察等八个方面,“每个人在这八个方面的智能都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自家孩子的特质,才不会总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才会尊重和接纳孩子的独特性”。 陈秀茹认为,合格的父母还需要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比如个性品质、知识储备、智力水平等,否则可能会走一些弯路。“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也要关注非智力因素;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他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显教育,而忽略潜教育,比如孩子的习惯、性格、抗压能力等。” 遵循原则是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根基 陈秀茹认为,在亲子关系中首先要遵循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的基本原则,才能为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打下根基。 陈秀茹曾接访过大量咨询案例,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夫妻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重要影响。一名上初二的女孩突然不去上学了,后来在妈妈的哭诉中才找到问题的症结:原来妈妈当年怀孕时,爸爸出轨了,妈妈心里一直过不了这个坎儿,无形中将恨意转移和宣泄到孩子身上。因此,“父母要先解决自身的问题,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垃圾,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怎样理解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从“心”开始?陈秀茹认为,“有些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并没有真正看到孩子。只有当父母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体会到孩子意图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才是用自己的心看到了孩子的心,真正的爱才开始在亲子之间流动”。 陈秀茹总结了亲子关系五原则:一是父母要学会接纳,看到孩子的优点也接纳孩子的缺点。二是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减少亲子矛盾。三是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同时要读懂孩子的需要,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四是要言而有信,说话一定要算数,言而无信很容易破坏父母的威信,伤害亲子关系。五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陈秀茹还特别提到了亲子关系中宽严有度的重要原则。“‘宽’指的灵活性,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但孩子不需要帮助时不要添乱;‘严’指的是要制定原则并坚决执行,还要约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度’则指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她用铜钱的比喻来形象地解释这个原则,“溺爱是外圆内也圆,没有原则;有的家长则是外方内也方,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还有不少家长是外方内圆,即瞎爱,一方面爱责备孩子,一方面又容易心软没有原则。对孩子宽严有度的真爱应该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 建立边界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一个健康的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是有边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但又有相互重合的部分。”陈秀茹用一张家的空间图来诠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三个圆来表示丈夫、妻子、孩子,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这三个圆既有交集又不完全重合,即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既彼此独立、各有自己的空间,又有相互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代表彼此间的共处即沟通、陪伴,三个圆交叉的中间部分则代表家文化。 陈秀茹认为空间即尊重,尊重各自的需求,就是有边界的表现。她强调说,家人之间除了空间的边界,还有心理的边界。她举了一个重组家庭因为家庭成员间没有边界导致冲突的案例,一个初中男孩非常反感继母每天都要去自己屋里打扫卫生,后来在老师建议下,这位特别讲卫生的继母学着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空间边界,孩子也开始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并建议继母一周打扫一次他的房间。“当这位妈妈把握好空间和心理的边界,既读懂孩子又不越位时,两人的关系自然越来越好。” 陈秀茹说,合理的亲子关系界限应该是亲子之间在良好的互动模式下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对方独立的看法、立场、选择,而不是过分地相互依赖、干扰和控制。 有效沟通是深化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 现实中,有些父母很想和孩子沟通,但孩子不想和他们说话,父母就容易归因于青春期逆反。陈秀茹认为,其实孩子逆反的不是父母本人,而是父母的教育和沟通方式。 陈秀茹介绍说,沟通的组成部分中,表情和动作占到55%,语速和语调占38%,语言只占7%。“父母要尽量不带情绪地说话,要注意沟通时的语速和语调,自己有情绪时尽量不处理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有时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一个拥抱,比7%的语言效果要好得多。” 她强调亲子沟通一定要先共情:一是要倾听孩子说话;二是要听他话中的感受,真正与他产生共鸣;三是要有积极的反应,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实听到并理解他所说的话。“亲子沟通中,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陈秀茹提醒父母要学会一些沟通技巧:一是通情达理,注意共情;二是多描述少评价,不用观点来代表事实,要多用成长型思维,少用固定型思维;三是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沟通变得有趣、有得说、有效、可持续;四是身教重于言教,用行动来影响孩子;五是多注重非语言方式的交流,比如拥抱、拍拍肩膀之类的肢体语言。 多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经验使陈秀茹相信,父母若能做到明责任、乐学习、会倾听、常陪伴,就能从一名合法家长成为一名合格而智慧的家长,也定能培育出健康阳光的孩子。

保障孩子乘车安全,父母如何做才能有备无患?

江西吉安,一位母亲不小心将女儿和钥匙一起锁在了车里。 当消防员到达现场后,向孩子的母亲征求砸玻璃救人的意见时,母亲却选择了回家拿备用钥匙。 等待的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发现车内孩子的状况不是很好,再次打电话征求家长破窗救人的意见,才救出了已经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顶着烈日跟在自己后面,还不如让孩子待在阴凉的车里等自己,既可以让孩子舒服一些,也可以避免孩子跑丢。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相比把孩子留在身边,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更危险! 有实验证明,中午11点时,汽车停放在空旷的广场内,仅需8分钟,车内温度就会达到42℃。 所以,家长无知下的“好心”,反而可能会带来令人悲痛的结果。 车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但对孩子来说,汽车的日常使用却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因此,家长们要仔细了解孩子乘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才能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01 儿童乘车安全隐患有哪些? 1、未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在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将儿童安全座椅纳入全国性立法,为儿童乘车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虽然此前一些家长们就已经在儿童乘车时配备安全座椅,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依旧用不正确的方式使用安全座椅,甚至不使用安全座椅带娃乘车。 2018年8月,在G65茂高速渝邻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车上共计5人,唯独抱在成人怀中3个月左右的婴儿死亡。 根据《中国儿童交通安全蓝皮书2018》的数据显示,儿童乘车出行,家长抱着坐在后排的占比竟然达到了55.23%。 在车祸、急刹车或急转弯时,大人可能无法抓紧孩子,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未使用童锁或误开车门 2017年10月,在泉三高速公路上,2岁孩子在玩车门锁时,把车门打开了。 张先生意识到后车门被打开,一个急刹车,反而使车门开得更大,导致孩子摔了出去,最终未能抢救回来。 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天性好奇,可能会玩车上的一切按键和设施,父母以为自己就坐在孩子旁边,孩子就不会有什么事情,殊不知,能随意打开的车门,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隐患。 3、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 2018年10月,在江西新余,13岁男孩在车行驶的过程中,将身体伸出打开的天窗。 在车通过限高横杆时,导致孩子与横杆的碰撞,当场死亡。 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人能感受到速度的快感,可一些关于乘车安全的问题是需要父母告知孩子的,例如: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窗。 除此之外,孩子对于车窗开关的好奇心,也会带来死亡的威胁。 2020年4月,十堰九州龙城小区,大人因有事将孩子留在未关电源的车内,导致孩子在玩车窗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头卡住了,等父母发现时,为时已晚。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胆子大些也没什么,只要自己看好就行,但无数惨痛的新闻告诉我们,那些没有行车安全知识的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意外身亡而后悔终身。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