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孩子乘车安全,父母如何做才能有备无患?

江西吉安,一位母亲不小心将女儿和钥匙一起锁在了车里。 当消防员到达现场后,向孩子的母亲征求砸玻璃救人的意见时,母亲却选择了回家拿备用钥匙。 等待的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发现车内孩子的状况不是很好,再次打电话征求家长破窗救人的意见,才救出了已经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顶着烈日跟在自己后面,还不如让孩子待在阴凉的车里等自己,既可以让孩子舒服一些,也可以避免孩子跑丢。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相比把孩子留在身边,将孩子独自留在车内更危险! 有实验证明,中午11点时,汽车停放在空旷的广场内,仅需8分钟,车内温度就会达到42℃。 所以,家长无知下的“好心”,反而可能会带来令人悲痛的结果。 车让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但对孩子来说,汽车的日常使用却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因此,家长们要仔细了解孩子乘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才能有效避免悲剧的发生。 01 儿童乘车安全隐患有哪些? 1、未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在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将儿童安全座椅纳入全国性立法,为儿童乘车安全提供了新的保障。 虽然此前一些家长们就已经在儿童乘车时配备安全座椅,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依旧用不正确的方式使用安全座椅,甚至不使用安全座椅带娃乘车。 2018年8月,在G65茂高速渝邻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车上共计5人,唯独抱在成人怀中3个月左右的婴儿死亡。 根据《中国儿童交通安全蓝皮书2018》的数据显示,儿童乘车出行,家长抱着坐在后排的占比竟然达到了55.23%。 在车祸、急刹车或急转弯时,大人可能无法抓紧孩子,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未使用童锁或误开车门 2017年10月,在泉三高速公路上,2岁孩子在玩车门锁时,把车门打开了。 张先生意识到后车门被打开,一个急刹车,反而使车门开得更大,导致孩子摔了出去,最终未能抢救回来。 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天性好奇,可能会玩车上的一切按键和设施,父母以为自己就坐在孩子旁边,孩子就不会有什么事情,殊不知,能随意打开的车门,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隐患。 3、将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外 2018年10月,在江西新余,13岁男孩在车行驶的过程中,将身体伸出打开的天窗。 在车通过限高横杆时,导致孩子与横杆的碰撞,当场死亡。 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人能感受到速度的快感,可一些关于乘车安全的问题是需要父母告知孩子的,例如:不要把身体任何部位伸出车窗。 除此之外,孩子对于车窗开关的好奇心,也会带来死亡的威胁。 2020年4月,十堰九州龙城小区,大人因有事将孩子留在未关电源的车内,导致孩子在玩车窗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头卡住了,等父母发现时,为时已晚。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胆子大些也没什么,只要自己看好就行,但无数惨痛的新闻告诉我们,那些没有行车安全知识的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的意外身亡而后悔终身。 02

北大学者秦春华:为什么中国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而美国却正好相反?

秦春华是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长期关注教育问题。 他发现对比中美教育存在一个有趣的悖论:中国基础教育强,但是往上走却很少出“大师”;美国基础教育弱,却能够出高端创新人才。 01中美教育的两个悖论 在时下颇为流行的关于中美教育的比较中,一个看起来是悖论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一方面,中国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超乎寻常,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 另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整体地位不高,能够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乏善可陈,特别是我们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极少的事实令人沮丧,难怪钱学森先生临终之前会发出最后的考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与此类似的另外一个看起来也是悖论的现象是,一方面,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被公认为竞争力不强,就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和中国、印度——相比,美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较差,在各种测试中的成绩常常低于平均值。 另一方面,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独步全球,美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始终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一个水平很低的基础教育却支撑了一个水平最高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也许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吊诡的现象之一。 在通常情况下,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关系。虽然不是所有的优秀学生最后都能成长为优秀的学者,但优秀的学者在学生时代通常都会比较优秀——尽管也会出现例外。 也就是说,就整体而言,优秀学生的基数越大,未来从中涌现出优秀学者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当中谁最终会脱颖而出;反过来,如果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之间不存在这种正相关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优秀的学者并不依赖于优秀的学生而产生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没有必要建立正规化的教育系统。 然而,当下的中国教育正在验证我们的担忧:优秀的学生和未来优秀学者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并不显著。如果事实果真如此,我们就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是有效的吗? 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 02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然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我们——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已经渐渐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恢复高考以来的四十多年里,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奔跑,跑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累,却很少停下来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奔跑?教育似乎正在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去完成的例行公事:教师上课是为了谋生;学生上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了通过上一级的考试;校长看上去像是一个企业的总经理,等等。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教育的有效性正在慢慢消失。 从比较的角度看,关于教育的目的,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社会——和美国的教育似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以科举制的终结为分水岭,中国教育史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古代中国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教育固然有其功利化的一面:“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等等;但另一方面,教育也有其超越性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经典的经书来完善自己的道德,管理家族和宗族事务,进而服务于国家和天下苍生。 这一点在《礼记·大学》里表达得非常清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教育甚至远远超过了它的功利性。因此,即使在晚明和晚清政治社会极度腐败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杰出的知识分子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下维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命脉。 科举制废除之后,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颠覆性变革,中国教育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由此形成了一整套语言、学制和评估体系。 20世纪50年代全面转向苏联教育模式仍然没有脱离这一历史进程,只不过是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发生了转换而已。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再度转向以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为对象的借鉴和学习。 这一源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的教育体系尤其强调功利性的一面,即教育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某种问题而存在的:教育为了救国;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工具和基础,等等。 到了当代,教育更加呈现出相当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学生们希望通过教育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如果教育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读书无用论”渐渐开始抬头的思想根源。 03美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美国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或好的公民。它也有功利性的一面,但其功利性不肯直接示人,而是附着在教育背后的产物。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即使是公立教育机构,也依然把提高本州人民素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

华裔女市长吴弭 政治局外人走进 波士顿权力中心

对于现年36岁的吴弭而言,家庭与政治之间有一条极为特殊的纽带。在她人生的前20年,家人避免在任何场合谈论政治。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政治是腐败,是恐惧。“做人应该低调,努力学习,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养家。”因此,当吴弭跨进哈佛大学校门时,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不过,也正是由于命途多舛的家庭背景使她在充满隐形障碍的政治、社会体制中四处碰壁,20岁出头的她决意从一个彻彻底底的“局外人”,走近波士顿权力中心,并试图推出进步派政策改变这里的政治生态。 2013年,28岁的吴弭成为首位当选波士顿市议员的亚裔女性;2016年,吴弭全票当选为市议会的主席,也是首位担此要职的少数族裔女性。如今,她再次打破性别与族裔的藩篱,以“外来者”的身份,成为这座具有独特社会文化城市的市长。 年轻的“一家之主” 吴弭出生时,她父母刚从台湾移民至美国不久,为的就是子女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彼时,吴弭的父亲吴函(音译)是化学工程师,准备在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读研。但他和妻子玉敏(音译)几乎不会说英语,因此,出生在美国的大女儿吴弭从四五岁起就要充当他们的翻译,帮助他们与政府机构打交道,填写各类表格。 在芝加哥郊区读高中时,吴弭已经开始学习大学预修课程,加入数学小组和护旗队,并在学术评估测试(SAT)和大学入学考试(ACT)中获得满分。在毕业典礼上,作为共同致辞代表,她以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中的一段钢琴独奏博得了满堂喝彩。 吴弭的妹妹谢瑞尔(Sherell)回忆说,父母鼓励她们培养广泛爱好,但不允许学而不精。当然,这其中不能包括政治,他们一家也从未在饭桌上谈起过政治。 在吴弭父母看来,政治是高风险的职业,他们希望吴弭学医,“通过一连串考试拿到各种学位,从此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后来她按照父母毕生所愿进入哈佛大学,但却没有加入任何党派。 也是在哈佛学习经济学期间,吴弭的父母离异,家庭分崩离析。住在郊区的母亲行为开始出现异常,时常对着电视大喊大叫,甚至还拨打911称受到诡异的威胁。 当刚毕业的吴弭在波士顿咨询公司获得一份颇具前景的工作时,妹妹谢瑞尔的一通电话将她拉回残酷的现实,“我们需要你回家,马上。” 吴弭急忙赶回家,当即被母亲的病情震惊了:母亲拿着行李箱站在雨中,确信会有一名司机来接她参加秘密会议。她仔细端详着吴弭的脸庞,反复确认她是不是机器人。 那一年,22岁的吴弭被迫成为一家之主,扛起了全家的责任:母亲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她带着母亲接受精神治疗。她还开了一间小茶馆,想着让母亲在恢复正常后接手;她也成为家中最小的妹妹(11岁)的主要监护人,最终申请到了法定监护权。 “我记得很多父母会疑惑,‘她(吴弭)什么时候生了这个孩子?’”彼时妹妹所在学校的助理校长托雷斯向波士顿公共广播电台(WBUR)回忆说,“当吴弭还很年轻的时候,她就懂得如何为人父母。” 吴弭将这段经历视作她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放弃了父母替她安排好的人生剧本。成为一家之主后,在政府机构碰到过的繁文缛节,让沮丧的她发奋考进哈佛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J.D)学位,并把母亲和妹妹从芝加哥接到波士顿一起生活。 “远离政治”的破灭 吴弭在20岁出头所经历的家庭变故,以及与政府打交道的挣扎,都牵引着她从政治“局外人”逐渐走近波士顿权力政治的中心。 谈及自己从政的决定,吴弭在今年7月的一次采访中告诉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20岁左右经历的那场危机,让她深切感受到了与政府接触的沮丧与挣扎: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极其复杂;给妹妹们争取学校补助十分繁琐;在当时的体制下,想要经营小生意维持家庭运转,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我受够了……任何需要帮助和资源的地方,都有无形的障碍需要跨越。”吴弭在采访中坦言,这些经历“打破了她试图远离政治和政府的幻想”。 与此同时,她也深知,还有许多波士顿家庭正在经历着她曾经的挣扎与痛苦。和年纪轻轻被迫成为一家之主一样,当再次走到人生十字路口,吴弭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从政这条路。“当我有机会能为更多家庭打破障碍,我不得不将责任扛在肩上,这仿佛是下意识的举动。” 在吴弭步入政界之时,民主党进步派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是绝对不能绕过的一位“伯乐”。 彼时在哈佛教授合同法的沃伦,至今犹记得吴弭到办公室找她的情景。沃伦向《纽约时报》回忆道,吴弭在法学院的第一学期因学业不够精进到办公室向她道歉,但沃伦当时并没注意到吴弭在学业上有任何问题。“她觉得自己没有尽力,希望我明白,她没有任何不尊重我的意思。” 之后,她们促膝长谈,吴弭讲述了自己照顾母亲和妹妹生活的经历。沃伦听完不禁感叹,吴弭在法学院求学,还需照顾家庭,她在25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学生。 这次办公室交心的谈话,成为吴弭和沃伦之间密切往来的开始。吴弭在法学院的第三年,沃伦第一次竞选国会参议员。吴弭参与了沃伦的竞选工作,她告诉Politico,她是波士顿最早一批通过上门拜访和打电话争取选票的人之一。竞选结束后,吴弭开始为那些在传统意义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社区提供服务。 波士顿前市议员约翰·康诺利称赞吴弭“对实地政治有着非凡的、天才般的理解……对波士顿的边边角角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她可以告诉你阿尔巴尼亚人在罗斯林戴尔(编注:波士顿的一个主要居民区)的六个社交场所。” 在今夏波士顿市长的初选中,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支持吴弭而不是其他进步派候选人时,沃伦的回答直截了当,“吴弭是家人。” “局外人”面临的改革挑战 当吴弭在波士顿开启自己的政治生涯时,这座城市也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选民越来越年轻、教育程度更高、政治立场也逐渐左倾。 她提议让波士顿成为进步派政策的“试验场”——将城市开发合约重新分配给波士顿非裔所有的公司;削减警察工会的权力;免除部分公共交通的费用;并恢复一定的租金管控,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想法让房地产利益相关方倍感压力。

饮食选择关系儿童心理健康

《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 Health》期刊近日发表了一项由东英吉利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和诺福克郡议会共同开展的研究,研究调查了学童饮食选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证明了水果和蔬菜不足,早餐或午餐没有吃/喝东西,都可能会造成儿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因此,想要实现儿童心理健康这一目标,需要学校政策和公共卫生战略的支持,每日餐食至少包含两份水果或蔬菜。 有数据显示,高达2%—3%的6—12岁儿童可能患有抑郁症;此外,超过7%的3—17岁的儿童患有焦虑症,同时也有发展成抑郁症的风险。 身心发展不全,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浅,抗挫能力低,分辨能力差等都成为儿童青少年自身诱发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当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程度超出预期,抑郁症、焦虑症乃至自伤等极端行为的呈现有低龄化的趋势,人们已经认识到儿童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儿童群体的“心理困境”,过去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心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受到了包括生物和遗传因素、人口因素和可改变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对肠脑轴的研究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大脑和肠道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肠道微生物和肠道细胞所产生的信号分子可以沿着肠脑轴向大脑发送信息,进而影响大脑功能、情绪和行为,反之,精神和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肠道功能,因此,从日常饮食进行干预或可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作为年轻群体健康的重要组成,整个行业对于营养在心理领域的探索还尚在初期。营养作为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可改变因素,错综复杂地参与身体的发育和正常功能,被认为是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键。研究人员也想通过营养干预来改善心理健康并帮助他们自身充分发挥潜力。 这项研究从50多所学校中筛选研究对象,分析调查了1253名8—11岁的小学生和7570名12—18岁的中学生。收集了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活状况和不良经历(例如被欺负或在家中发生争吵或暴力)的信息,调整了生活/家庭状况和不良经历等重要变量,希望可以控制这些因素,更好的发现饮食营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营养变量和幸福感分数之间的关联尤为显著。与不食用水果和蔬菜的中学生相比,每天食用5份或更多水果和蔬菜的中学生幸福感高3.73。与全国数据相比,此次调查中,儿童每天吃5顿饭的比例相对较高,大多数儿童(小学和中学组中超过70%的儿童)没有达到每天5次的目标,约有10%的儿童没有摄入水果和蔬菜。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看到了早餐和午餐的重要性,它与幸福感得分差异密切相关。与吃麦片、烤面包或鸡蛋等传统早餐的中学生相比,早餐不吃任何东西的中学生幸福感得分低了近2.73。同样,不吃任何午餐的儿童的幸福感得分比吃盒装午餐的儿童低2.95。在小学分析中,早餐或午餐的类型与幸福感得分呈现出相关性,与中学数据中的情况类似。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情绪起伏大、对未来感到不安、睡眠障碍逐渐成为儿童群体面临的挑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受访青年(14—35岁)中近三成具有抑郁风险,近一成有抑郁高风险。超过半数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其中中学在读学生7.7%存在高抑郁风险。 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除了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睦的家庭、稳定的学校/社会环境以外,营养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是重要的一环,例如之前的研究证实了营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镁、叶酸、锌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不足与抑郁症和焦虑症有关。

卢泰愚去世:推动中韩建交的华人总统,一生功过后人评

2021年10月26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病逝,享年89岁。 巧合的是,42年前的这一天,“命运的枪声”在青瓦台响起,另一位韩国前总统朴正熙遇刺身亡。 韩国历任总统的人生各不相同,但卸任后的遭遇却常常相似,不是官司缠身,就是锒铛入狱,更有甚者,像卢武铉跳崖自尽。 卢泰愚尽管是“善终”,但是在他卸任之后也被曝出“受贿丑闻”,1996年被判入狱22年,好在被时任总统金泳三特赦,才免了牢狱之灾。 一直到2013年,他才陆续缴清了罚款,晚年疾病缠身,只能以轮椅代步。 卢泰愚的政治生涯,客观地说,应该是功大于过。 他结束了韩国军政府独裁,恢复了总统直选,开启了韩国的“民主化”。在任期内,韩国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经济规模由世界第19位上升为第15位。韩国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像最低工资、国民年金、全国民医疗保险等等公民福利制度得到基本建立。 汉城奥运会、组建亚太经合组织(APEC)、与中国建交,这些大事也都发生在他的任期,尤其是与中国建交这件事,更是他亲自推动,全力达成。 为了能够完成这项“任务”,拉近与中国的关系,他甚至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是“华人后代”的身份。 那么,中韩建交的背后,还有哪些曲折动人的“内幕”呢?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988年的3月,那时的韩国首都还叫做汉城,青瓦台的主人,是刚刚上任还不到一个月的卢泰愚。 中韩建交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 1988年的春天,韩国第13任总统卢泰愚,在青瓦台召见了他的私人医生韩晟昊。 这并不是卢泰愚身体抱恙,而是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要交给韩晟昊。这位韩晟昊,不仅是卢泰愚的私人医生,还是他多年的密友,同时他也是一位韩国华侨。 那天与总统见面之后,韩晟昊不久便带着重要任务前往中国的山东省,见到了山东省的领导,洽谈建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的事宜,并约定互派考察团。 原来,韩晟昊接到的重要任务,就是为中韩建交打前站,此次前往山东省,就是打通双方联系的渠道。 那为什么要选山东省呢? 因为卢泰愚就是“山东人的后代”。 卢泰愚出生于韩国大邱达城郡,根据族谱记载,他是朝鲜著名儒学家卢思慎的第16代孙,不过到了卢泰愚这一代,早已没有祖上的荣耀,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 据说卢泰愚母亲怀孕期间,曾梦见一条巨蛇缠身,后诞下卢泰愚。一开始因为这个梦,给孩子取名为卢泰龙,后来家中长辈觉得这个名字不符合儒家中庸之道,才改名为卢泰愚。 根据历史记载,朝鲜的卢氏最早源自唐朝,公元874年,黄巢起义,长安大乱,黄巢扬言要杀尽唐朝皇族、大臣,大学士卢惠闻言就携家眷及九子东渡到了朝鲜。卢穗的九个儿子即为朝鲜卢氏的九大支,繁衍至今朝鲜卢氏家族已有40多代,30多万人。 1992年8月,山东省的一位省级领导对韩国进行访问,卢泰愚在会见中说“自己是山东人、姜子牙的后代”,并恳切期望能帮他寻根问祖。后经山东有关部门考察研究,确认济南长清区的卢故城就是卢氏宗族的发祥地。2000年6月18日,卢泰愚就带着夫人一行到济南寻根问祖。 这些都是后话了。 中国和韩国两国之间,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尽管双方当时都有希望建交的意愿,但并不是短期之内可以促成的。 不过卢泰愚在这件事上一直非常积极,也表示出了很大的诚意。 1990年,北京亚运会。卢泰愚抓住了这个向中国表达友好的时机,派出了700人的庞大代表队来参加亚运,并且提供了大量的赞助经费,光是韩国企业的广告费超过了1500万美元。另外韩国的现代汽车还向亚运会组委会捐赠了数百辆汽车。而中国方面,也在亚运会赛场使用了大韩民国的英语国名“Republic of Korea”,这是首次在公共场合这样称呼对方。 不过双方还是对洽谈建交的事情十分谨慎和保密,据说,当时在韩国,建交的事情只有总统、总统外交安保助理、外交部的最高长官,还有那位总统私人医生知道。

海归就业内卷!这5类专业很吃香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2014-2019年出国留学人数及留学回国人数呈正比增长。而在2020年,全球疫情席卷,更多的海外留学生涌入到国内求职市场中来。 留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与今年国内应届生艰难的求职状况相比,留学生的就业形势反倒很不错。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企业招聘海归的平均月薪为10,996元,大部分海归最近一份工作的收入平均值接近12,000元(比国内毕业生的7K高出不少)。薪资水平高,很大原因是就业机会更加优质。从就业去向来看,留学生颇受大厂和国企的青睐。 互联网和教育行业最受欢迎 在 2019 H1、2020 H1海归留学生期望工作行业对比中,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 教育/培训/学术/科研/院校两个领域中,海归人才集聚明显,2020 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 17.04%、9.67%,相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25%、2.50%。 海归就业,这5类专业很吃香 金融专业 1、传统商业银行: 主要从事柜台,大堂助理,银行管培生等职位; 2、投行券商: 主要从事投行IBD、Sales&Trading、Research等工作。一周80小时工作时间,一个月20天出差,高薪,社会地位较高; 3、基金、信托、私募及风投机构: 主要从事分析师的职位,行业壁垒高,分析师发展几年价值很高; 4、咨询: 主要从事审计、税务、财务顾问及公司发展战略顾问; 5、保险公司: 主要从事精算及风控业务,属于公司的高薪职位; 6、500强大型集团公司: 主要负责集团企业财务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本管理、成本控制、内部控制等工作。 金融专业的学生,几乎每个公司都会找到对口的职业,所以金融专业的人才在国内的需求和就业率是很高的,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计算机科学专业 目前,整个高科技行业依旧都是对CS有极大的需求。这个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现在的状况都是这样。 计算机专业包含范围太广泛,包括软件工程、软件开发、计算机和IT类管理和销售、网络通讯、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人工智能专业

美国的风土人情

1、见面介绍、交谈: 一般而言,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自由自在著称。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见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场愉快的交谈,不见得会变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动接触,以愉快的心情应对。只在正式场合行握手礼,一般场合见面时相视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即为见面礼节。 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也很简单。一般原则为将卑介绍予尊,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下级介绍给上级,将女士介绍给男士。介绍后握手须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在公务场合,美国女子会主动伸手(其他场合则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间一般不互相握手)。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与女士握手不可太紧。握手前应脱手套,来不及脱应致歉。关系密切的亲朋之间,可行亲吻礼,女子之间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由男子吻女子面颊。对于别人的握手、拥抱、吻手、注目、点头等礼节,美国人也以同样方式回礼。告别时也不必握手,挥挥手说声”再见!”即可。 美国相互称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一般也不用正式头衔。只对法官、医生、高级官员、教授、高级神职人员称呼头衔。一般不用职务作为称呼。称呼长者忌用”老”字。 交谈时忌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见面打招呼也不问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公共场合重视礼貌用语,家庭里也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交谈距离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不得不靠拢他人就座时,要征得对方同意。交谈时声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声争吵。惊讶时不可伸舌头(伸舌头是污辱他人之举)。美国交谈、示意喜欢用手势。请人接电话,用听电话的手势;请侍者结帐,用写字的手势。习惯于打过招呼即谈正事,不送茶、寒喧。美国人不把互赠名片视为礼节,只为便于日后联系时才送名片。送名片给他人时并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在交谈时要注意:常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朋友时,主动的问候对方,别人问候你,也要反问候对方,表示关心。说话时语气诚恳、态度大方,当别人问候你时,回答尽量简洁。多赞美对方。眼睛要亮一点,当对方改变发型时,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尽量赞美;不好的,可用另一个角度来欣赏,如说「cute」。别忘了说「Excuse me」,「Please」和「Thank You」。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千万不要邋遢,身体或口腔的异味、头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2、约会: 美国人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际。他们平时晚睡晚起,但时间观念强;美国人会常说「随时来找我」,有些邀约是相当诚恳的,但拜访前仍应事先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免自己的「随时」而造成别人的不便。约会要事先预定时间,一般不迟到。若接到正式的邀约,请柬上倘印有「R.S.V.P.」,去与不去必需电话通知。大型活动请柬通常印有 Regrets only,此时只有不参加时才须通知。非正式私人邀请,可用电话或信函,明确告诉时间、地点。接到邀请,要回柬致谢;若没有赴约把握不要轻意应允;若不能应邀要说明理由,并致歉意。若临时不克赴约,务请电话通知,绝不可无疾而终,随意放人空等。 男女交往在美国是比较开放,约会看电影吃饭也是非常普遍,和异性热络地交往并不算失礼。男女双方均可主动邀约,通常男性较主动。可以各自拆帐或一方请客。美国朋友倘若说:「Let’s go get a beer」或「Want a cup of coffee?」可别误会他要请客,这种情形通常是各自付费。如果应邀地点在餐厅,餐后可提议付小费,倘主人坚持不允,也可不必勉强。约会有时并不具其他含意,也不表示必将成为特殊性的伴侣。所以,如果你想和某人见面谈谈或看个电影或一起吃个饭,以增进双方的友谊,共度一段愉悦的时光,尽可主动大方地去邀约。如果你不想赴对方约会或对方有令你不舒服的举动,可以客气但肯定的说「NO」,彼此尊重是基本的交往原则,也是权力。 3、上门做客: 上门作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主人先到,反而失礼。可迟到5到10分钟,迟到15分钟以上应打电话给主人通报。夜间造访主人不能穿睡衣接待客人。去亲朋家作客,进门时要擦去鞋上泥土、脱帽,湿的雨衣雨伞放在室外。进门应先问候女主人,再问候男主人。宾客较多时,可以只与主人和熟人握手,对其他人只需点头示意即可。要多谈众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作客时不可随意翻动主人的东西、抚弄摆设,也不能打听摆设的价格。在主人家打长途电话,要征得主人同意,并留下电话钱,说是给主人的孩子买糖果用。作客时不宜久留;主人没有留客用餐,客人则应在用餐时间之前告辞。会抽烟的客人应接受主人敬的烟,而不能抽自己带的烟。美国人重视生日,尤其是孩子的生日。应邀出席生日聚会的客人应送礼以示祝贺。 4、赴宴礼仪: 如果应邀参加家庭聚会,可问主人需要什么礼物,即使主人婉谢,届时仍可带瓶酒或一束鲜花,或酌带一些具有中国风味的小礼物。有任何饮食禁忌可先告知。特殊的文化风俗和饮食禁忌可得谅解和尊重。除非事先言明,一般聚会活动以不带小孩参加为宜,如果聚会性质为安涂肉,则大都可全家参加。 在家宴请客人比在餐馆宴请更受美国人欢迎,因为家里气氛更加亲切友好。家宴分两种。第一种是家庭用餐式,主宾在长方形饭桌旁就座,主人为客人盛食物,或将食物盛在盘中,依次传递取用。第二种是自助餐式,食物置于餐厅另一桌上,主宾各自去取用。 应邀到他人家里用餐,主宾双方都很讲究礼仪。主人会提供各种专门用途的餐具,如冷盘、刀叉、鱼刀叉、肉刀叉、主菜刀叉、水果刀叉、菜匙、汤匙、咖啡匙等,客人如不认识餐具的专门用途,可仿效女主人。餐巾铺在膝上,不能用餐巾擦餐具。坐姿要端正,手臂不能横放在桌上。只有当女主人动手,其他人才开始进餐;女主人离座,其他人才能离席,不可中途离席。欧洲人进食时是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美国人只用一只手轮换用餐具,另一手则放在膝上。注意使用刀叉顺序,以及叉匙性质。刀叉斜放盘缘,表示尚在用餐之中;若完全放在盘中,则表示已使用完毕。面包要掰成小块食用。喝汤、咀嚼时不能出声,更不能打嚏、擤鼻子、咳嗽、打嗝、剔牙。渣滓不能直接吐在盘中,要用叉接住后放入盘中。餐巾用来拭嘴,切忌用来擦手或餐具。盐、胡椒瓶倘离座远,不可伸手去取,而须请隔座代劳递送。上甜点或咖啡时,主人可开始致词,主宾亦可利用此时答谢。席间,应当称赞女主人准备的菜肴,并尽量吃完盘里的饭菜。 餐后要与主人交谈片刻,之后告辞,但不可久留;告辞时应感谢主人款待。与主人不太熟悉者,事后还应尽早打电话或寄短柬表示谢意。如果客人比较多,应等年长职位高的客人告辞后,方能告辞。。宴后三四天内别忘记寄一张感谢卡或谢函给主人,若在主人家过夜通常感谢卡寄给女主人。 5、赠送礼物: 上门作客不一定带礼品,也不可在其他客人不送礼时单独送礼。礼物可以是一瓶酒,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等。公务送礼的礼品可以是日历、钢笔、精装日记本等文具。一般不在公开场合送礼。会议礼品在会议结束后送,如在告别宴会上送。美国人喜欢充满友情的礼物,礼物讲究包装,即使是选给亲友的礼品也要附上礼品卡;送礼目的要明确,否则会令人莫名其妙。蛋糕、点心、巧克力、乡土工艺品、书籍等,均可作为礼品(用单数);探望病人一般应送鲜花;在公务中不可送重礼品,以避贿赂之赚;礼品上不能有送礼单位的标志,否则有广告之赚;男子不可随便送香水、化妆品和白玫瑰给女子(这些是送给恋人的礼品)。受礼时要当场打开礼物,致谢和赞美礼物;受礼后不必马上回赠。应邀赴宴时,情真意切的祝酒词是最好的礼品。平时最好的送礼方式是请人吃饭、喝酒或去别墅共度周末。收到礼物、应邀赴宴、受人帮助之后,都要写信致谢。除了约定由谁请客之外,一般一起到餐馆用餐,都是各自结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