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孩子送进国外名牌大学就是留学成功么?部分中国家长只看到申请海外名校的,却很少考虑到孩子入学后如何融入异国的校园环境。本文作者认为,成功申请到美国大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孩子到达美国后的未来四年、六年才是真正的考验!为此,他结合自己陪伴女儿10年赴美求学的亲身经历,完成了这篇笔酣墨饱、言之有序的文章。希望引导家长和孩子用系统的思维,全面客观而理性地思考留学。
我与妻子陪伴女儿开始规划赴美留学是从7年级开始的。
经历了国内初中三年,国际高中三年,美国本科及研究生四年,共10年时间。
本文所写均是我们自己这10年来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践行的框架。
2018年12月,女儿提前完成美国本科(UCI)并获得Magna Cum Laude(前4%)荣誉毕业生嘉奖;
2019年3月,女儿获得了哈佛大学(含奖学金)、哥大、宾大等研究生录取;
2020年9月,女儿开始了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Ph.D学业生涯。
孩子的留学美国之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夫妻将继续与女儿一起“上下而求索”,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中,以爱为确定不变的纽带,共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
2020年又快过去了。一波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人类世界搅得不得安宁,更让这届留学生和留学家长们苦不堪言,心身俱疲。
回看过去的一年,关于留学生的热搜层出不穷,关于留学的冷嘲热讽也从不缺席,不知何时“留学”这两个字,已经成为能引起全民大规模讨论的热门词语。
但这也正说明一个事实:出国留学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0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出国留学正往“大众化”方向持续,留学不再“高不可攀”。
白皮书同时指出,留学不再是富人和高薪家庭独有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父母学历没那么高的家庭,也参与到出国留学的浪潮中。
对比6年来意向留学人群其父母的职位背景,“一般员工”的比例逐年上升
而根据我国留学生的年龄结构数据,15-35岁的青年人占比总量为88%。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生远赴重洋,开启全新的学习和生活?
除了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经济状况日益增强、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等原因外,中国国内开办的国际学校越来越多,为广大的中国家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国际教育过渡方案,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下,创办国际学校成为各个省市发展国际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国国际学校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预计再增长1000所,达到1800所。
另外,在经济发达城市,大量的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也为留学潮的兴起发挥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我深感留学大潮其势滔滔、殆不可遏。
相信未来10-20年,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背上行囊,走向世界各地,参与到全球的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生活中去。而这股波涛汹涌的大潮势必会对广大的留学生、留学生家长、留学服务生态链造成猛烈的冲击,改变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问题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留学,当我们谈论留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不能只谈成绩而忽略思辩
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主要考察因素的权重比例,这是否就是我们谈论留学的范围呢?
孩子的学业成绩?比如与高中成绩相关的内容有:孩子所就读高中是否为美国大学熟悉的生源有保障的高中?课程难度?平时成绩(GPA)?年级排名?托福、ACT/SAT/SATII成绩? AP成绩/IB/A-Level?
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或者公益服务?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专业活动?申请文书、推荐信、学科竞赛的获奖者?知名大学的夏校?
帮助孩子获得各种技巧?学习方法、考试刷题、活动策划、文书打造、升学申请等的各种技巧?
结合我自己陪伴孩子在国内上国际高中、在美国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10年来的亲身经历,我认为,以上这些都没有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内容。
但自从我孩子去到美国后,我越来越认识到:
如果家长只关注名次、考试、奖项、竞争,而忽略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忽略孩子深层次思辨能力的提高,忽略某些社会人文的东西,那就会为孩子的留学之路埋下隐患。
不能为留学而留学却没有主见
许多人都是带着偏见看留学。
要么只看到留学生光鲜亮丽的一面;要么只看到留学生中富二代、“海带”的一面;要么就简单粗暴地给留学生扣个不爱国的帽子……很少有人能客观理性中立地看待留学生群体。
当谈论留学时,不妨尝试兼顾自己的内在需求和社会需求,多吸取客观的正能量信息,再经过批判性思考和逻辑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决定。
而这则需要留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更加慎重周密地思考和论证:为什么要去留学?去哪里留学?留学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是什么状况?
除此之外,对于准备留学的家庭而言,仅仅把注意力放在第一个阶段:留学前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实现成功留学的阶段性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不能只想象美好而无视风险
留学不是旅行!必须提醒各位家长及孩子们的是:一趟三五日,甚至一两个月的旅行,只要自己花点时间,做些攻略即可搞定。
但是,孩子未来去到异国他乡留学,短则4年,长则10年。如果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就去留学,则须在国外生活和学习更长的时间!
在生活和成长相关的内容上,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比如,包括但不限于种族、政治、文化、宗教、法律、枪支、治安、心理、情感等等。
从我个人及身边朋友的经验来看,如果家长和孩子对以上这些方面没有做相应的功课,孩子出国后的风险可能不少。
多项调查及研究表明,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如果出国前的准备不充足,面对大学生活、学习压力、语言文化差异等问题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
耶鲁大学在201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甚至表明,校园中约有45%的中国留学生报告有抑郁症状。许多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
这些消极情绪,若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可能变成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而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大量留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到校园,只能网课,以上问题更加凸显。
长时间倒时差对着电脑上网课、不能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各种不良情绪慢慢滋生……严重影响孩子和家长的身心健康。
用系统思维评估留学
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何成功申请到美国大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孩子到达美国后的未来四年、六年才是真正的考验!
因此,无论是留学前的准备,还是孩子留学后父母的长期关注、陪伴和支持,它的时间跨度之长,涉及面之广,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就要求家长要有系统思维的能力,能着眼整体全局,抓住关键要害,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各种与留学相关的事务。
因此,在孩子们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如何帮助孩子实现留学成功,家长们需要加强对以下内容的了解:
比如:了解孩子所在国的社会、城市、校园安全及安全分析工具?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与求助?
比如:了解孩子所在国的法律和税收体系?怎么避免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当地的法律?
比如:了解孩子的专业选择与就业环境?
比如:年轻人好奇心重、喜欢交际,但孩子应该怎样面对烟草、酒精和成瘾性药物?
比如:孩子们应该怎么样处理同学、朋友、闺蜜关系?怎么处理教授、校友与同行的关系?高中和大学期间的孩子,正处于对异性有强烈兴趣和冲动的年纪,怎么处理好约会、恋爱与婚姻与两性的关系?
比如:在国外孩子还得学会如何与LGBT群体相处?
……
决定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就像男孩女孩处对象,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绝对不会因为几个标准化的数字(比如身高、体重、三围、身体健康、学历、收入等),就决定是否认定某个人成为他/她的终生伴侣。
当然,这些标准化数字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它们是筛选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考虑到充分条件时,男生女生还会重点考查对方的品德、性格、心理、情感、责任感、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原生家庭等。
出国留学也一样,作者发自内心地建议您:
当我们谈论留学时,除了谈论考试、成绩、活动、比赛等可量化的因素之外,请多谈论安全、法律、税收、专业、就业、人际关系、宗教、多元化和身份认同、心理、情绪管理、言论自由与独立思考等话题!
孩子们需要花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应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家长们有责任去帮助孩子收集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如果你想孩子实现成功留学,并留学成功的梦想,是一定需要在时间、精力、金钱上有巨大付出的!没有捷径!
05.留学的本质是教育
如今,教育已经被异化得面目全非。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强度远远超过了对一个人的品德的养育。
所以我们必须要拨开层层迷雾,找回留学的本质,找到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的本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观点:“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也曾在一次演讲中回应了这个观点:如果你把学校教授给你的一切知识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那部分内容就是教育。
在我看来,成绩、名校、待遇优渥的工作、创业成功、跻身名流等都是教育的附加物,教育的本质是父母帮助孩子,让他/她成为他/她梦想成为那个身心健康、快乐工作、热爱生活的人!
有一句话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我认为这句话部分正确,部分不正确。
正确的是,它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是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的伟大力量。
不正确的是,它容易让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失去自己,无形中成为绑架孩子的绳索。
不过,我也相信有觉知和内在成长驱动力的父母们,此刻已经在全面了解和关注留学的过程中,自己也再次获得成长!
回到开始的问题,当我们谈论留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相信认真看了本文,并且与孩子一起进行过谨慎思考的你,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